茂县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九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依靠过境游,全县旅游收入每年按15%的比例递增。虽然茂县旅游在第一次创业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九黄机场改造、都汶路改造、九环线东线优势竞争等形势的发展变化,茂县旅游发展面临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巩固“过境游”、构建旅游目的地已成为茂县实现旅游二次创业、保障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阿坝州委、州政府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和建设藏羌文化走廊的决策,为旅游二次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茂县旅游二次创业、构建旅游目的地的严峻挑战和机遇。为此,茂县旅游产业发展定出这样的总体思路:以打造阿坝州藏羌走廊为契机,以突出羌文化为主线,加快茂县羌文化核心区建设步伐。以特色羌文化内涵塑造旅游灵魂,以特色羌文化产业培育旅游品牌,以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精心打造羌文化品牌,完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民情旅游,全面提升茂县旅游产业总体水平,推动旅游经济向质量型转变,有效实现“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全力打造“中华古羌文化旅游区”这一国际羌文化旅游品牌。
目前,茂县旅游以“过境游”为主,县内自然资源、羌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市场机构不够合理,客源市场含金量低,游客停留天数、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均处于较低层次,现有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意识与品牌化存在较大差距。
茂县旅游将把握二次创业的机遇,以羌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创羌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全面推进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有机整合自然资源和羌文化资源。借营盘山文化,金、银龟包开发为载体,以营盘山文化为主线,以“羌文化”为内涵,以羌族民俗风情为特色,以古羌标志性建筑形态为原型,突出古羌建筑风格和古羌民族原生态生活习俗,打造“羌文化”核心城市 ,使茂县成为集游客住宿、观光、游览、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集散中心和展示中国古羌文化的主阵地。
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树牌子,打品牌效应。抓好叠溪松坪沟为代表的自然景区投资开发建设,督促大陆希望集团按投资计划实施景区项目开发;抓好以黑虎为代表的标志性“羌族人文”景区建设;抓好九顶山景区招商引资工作。在开发建设中,深刻认识“文化兴旅”的重要性,将羌文化贯穿于建筑、餐饮、娱乐、人文风貌等各个层面,使文化赋予旅游“活”的灵魂,使旅游成为承载羌文化的平台。一是筛选唯一、垄断性的品牌资源;二是培养品牌资源的国际效应;三是注重“羌文化”资源的市场性。
利用办节办会,创节庆品牌。抓好“羌历年、瓦尔俄足、转山会”等旅游节庆活动,结合节庆活动的开展,弘扬羌民族歌舞文化和“释比”文化,提高我县旅游文化知名度,扩大旅游文化消费市场,有效实现旅游与文化节庆活动的有机结合。(羌笛”、“瓦尔俄足节”,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羌族歌舞团,创歌舞品牌。整合羌民族歌舞资源,组建大型羌民族文艺演出团体,填补演艺市场空白,活跃、壮大羌民族演艺市场。
利用羌族饮食文化,打造羌餐品牌。大力发展羌族特色餐饮,通过收集整合推出制作工艺简捷、携带方便、特色突出、味道鲜美、绿色健康、价格低廉的旅游羌餐,积极引导宾馆饭店发展特色餐饮服务,提升茂县餐饮文化水平。
创羌族宗教文化品牌。组建羌族释比等文化保护、研究、传承、传播经济实体,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将文化资本推向旅游市场。
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挖掘典型事例和英雄人物,结合羌族博物馆红军馆及长征时期红军在茂县留下的足迹(“土门三元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土门战役”遗址、城墙碑刻、文物等),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围绕“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主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助农,引导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内容,以旅游小集镇和发展“羌家乐”为载体,切实抓好“沙湾村”、“牟托村”和“牛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规划推介短程旅游线路,提升农业休闲旅游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开发有品质的旅游商品,提升羌族特色化水平。按照“突出特色、增加品种、提高档次”的要求,以适用、方便、美观的中小型旅游商品、纪念品、工艺品为重点,积极引导鼓励羌寨绣庄、羌酒厂、格桑花耗牛角梳厂、藏羌中医药引片厂等民间私营企业进行特色商品的研制、开发、加工、销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创新设计、创新商品,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眼球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