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的环岛路像一条城市的“五线


■厦门环岛路上的99尊马拉松群雕成为厦门人“永不止步”的象征
奥运圣火今天来到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
圣火耀中国之厦门
说起厦门的地标之一环岛路,彭一万马上用闽南语念出一首诗:“月娘月光光,照在海中央。对面是金门,好像同一村。”彭一万是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经担任过厦门旅游局的局长。说环岛路三十年的变迁,就是一个从海防前线转到和平繁荣的缩影。从30年前的军事区,到现在的“厦门市最美的花环”、“带状的公园”,它见证的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变迁,也是两岸人民从对峙走向联谊的纽带。
■记忆1984:
5400米的海峡要走一天
“我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去的金门。”彭一万说,那时“小三通”还没有启用,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是:大清早从厦门出发,飞到香港,从香港坐飞机到台北,再从台北飞到金门,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时分,这时一看,发现我家就在对面。
这一条5400米宽的海峡,隔断了多少亲人梦。据他说,在1984年以前,环岛路自白城到黄厝(当地称“村”为“厝”)及向东延伸的部分,还是一片军事区。那里有民兵岗哨,解放军在那里筑阵地,修广播塔,海边也设了猫耳洞。
“那个时候总听到警报,说有飞机来了,或者有通知说有炮轰,我们赶紧找地下室躲起来。后来老听到有大喇叭嗡嗡叫,老喊着‘反攻大陆’,时不时派‘袭扰队’过来,经常听到枪声。”在彭一万的讲述中,1984年以前的厦门给人的印象,就是“海防前线”。
■溯望1997:
象征和平的环岛路开始动工
情况正是从1984年开始发生变化。当年2月,邓小平巡视厦门,4月份中央就下达文件,提出扩大建设厦门经济特区。
此后随着厦门经济的发展,建设一条“环岛路”的构想渐渐浮出水面。“1997年正式动工,沿轮渡(对面是鼓浪屿)的一段12.97公里路段在两年后竣工,随后工程开始延续,目前总长43公里”。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两岸之间的关系从“解冻”走向“繁荣”。到2001年底,全市共批准台资项目1922个,直接利用台资39.3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利用外资项目和外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我去了金门才知道,那里也有‘黄厝’,也有‘前埔’(厦门一地名),原来厦门人过去时把地名带到了那里,我们是一家人。”彭一万说,当1984年第一个台商走上厦门的土地上时,说的一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我强烈地感觉到,我是一个中国人。”
■插忆2001:
两岸都祭拜郑成功
彭一万还着重提到了环岛路上的另一个景点———鸿山延平郡王祠。鸿山位于厦门岛西南角,其上的延平郡王祠与对面鼓浪屿上的郑成功像遥相呼应。
“郑成功是两岸人民共同尊崇的民族英雄。台湾民众认为,郑成功是开拓台湾的第一人,在他去世后,台湾逐步建立了以奉郑成功为主神的祠庙,尊称他为‘开台始祖’、‘开台圣王’。”彭一万说,厦门走向开放后,其“海防前线”的角色逐渐变为“对台交流第一站”,“很多台湾人上岸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祭拜郑成功”。
2001年以后,厦门开始加大对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家庙、宗祠作为反映两岸血缘的主要物证,开始得到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延平郡王祠并没有被列入涉台文物古迹。
“所以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将厦门的延平郡王祠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同时应挖掘民间郑成功崇拜的习俗,对厦门延平郡王祠的建成年代和与台湾各地延平郡王祠的脉络联系加以研究。”
■定格2008:
连接两岸的大桥正在研究中
时钟拨到2008年,环岛路已是厦门标志性建筑之一。而让人惊奇的是,它还在延伸!
“原来厦门与大陆相连只有两条路,就是海沧大桥和厦门大桥。而目前正在建设的就有三座:杏林大桥、集美大桥和翔安海底隧道。”
彭一万说,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目前世界上断面最大的海底隧道。而真正令人惊叹的,是杏林大桥———杏林大桥的景观设计理念是“鹭岛龙腾”。桥梁断面形态象征展翅白鹭(厦门多白鹭,故又称鹭岛);而外观造型更是一绝:“桥身起伏如驼峰,而至高崎段更是潜入水下,整座桥用‘龙腾’,真是恰到好处。”
而据报道,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可行性正在研究当中。彭一万认为这是厦门环岛路的延伸———从岛内延伸到岛外,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就像“生命不息,止于至善”。(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