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把漳河水引到饱受干旱之苦的林县来,解决人畜及工农业用水问题,谁也没有想过利用红旗渠发展旅游业。但是,在红旗渠通水20年之后,新一代的林县人把眼光放在了开发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上,他们称为“美太行”。用林州市红旗渠管理处主任毕宝吉的话说,因为有了红旗渠,林州“春色满园关不住”,旅游业才得以“一枝红杏出墙来”。
林州(1994年撤县设市)旅游走过了20世纪70年代政治接待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产业雏形阶段,再到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阶段的转型升级过程。随着旅游产业性质的变革和林州旅游开发的深入发展,林州旅游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70年代,林州单是接待外宾就有12000余名,遍及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但由于属政治接待,不涉及经济收益。20世纪80年代,林州共接待游客7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经济水平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1999年与1989年相比,林州接待旅游者由8万人次跃升到90万人次,年均增速达到27%,国内旅游年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14%。从2000年到2007年,林州旅游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共接待游客11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83亿元,旅游成为林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外,旅游业已成为乡(镇)经济增长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太行大峡谷景区的发展带动了石板岩乡经济的发展。目前,石板岩乡有宾馆饭店、农家小院(旅店)113家,写生基地17家,批发零售、个体工商户237户,从业人员958人,从事农业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的2家。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697万元,同比增长16%,占全乡经济总量的51.9%。依托青年洞景区,旅游业成为卢家拐村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当地有20%的村民依托旅游发展三产,从而发家致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林州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创新发展。目前已培育形成了以红旗渠“红色教育游”和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为主导的“一红一绿”两大旅游品牌,自北向南分布着已开放的景区有9个,分别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百里画廊大峡谷、天开图画黄华山、翠柏园林龙凤山、北雄风光天平山、文物宝谷洪谷山、北国江南万泉湖、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洞和仙台山景区。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成为全国滑翔爱好者向往的乐园。林州已形成以“人工天河”红旗渠、百里画廊大峡谷、国际滑翔基地为特色,以儒道历史文化为内涵,具有旅游观光、疗养度假、教学写生、滑翔攀岩等特色的多功能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跨入21世纪,林州市提出和落实“旅游创名牌”战略,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林州旅游业已取得国家级品牌16个。林州荣膺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景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和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太行大峡谷景区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黄华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五龙洞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品牌的获得,使林州旅游的影响迅速扩大,旅游业的竞争力迅速提升。
随着林州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和知名度的提高,林州旅游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发展到现在,全市已有三星级宾馆1家(林州宾馆),二星级宾馆5家,星级旅游饭店共有床位千余张。其他中档、高档宾馆饭店有60多家,共有床位近5000张。林州现有旅行社19家,河南省旅游商品定点企业5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网络。林州的旅游交通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事车队。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林州又成立了旅游汽车服务公司。1998年,为了满足当时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林州旅游快车公司成立,现在林州有国内旅游汽车公司2家,豪华客车近百辆,开通了各主要景区的旅游专车。“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功能日益强大。2007年,林州市旅游业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2亿元,同比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