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炎炎烈日下,北川县猫儿石村一工地上格外繁忙。“过不了多久,这里将建成一座羌寨。”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说,他们正将复兴民族地区旅游的规划付诸行动。
同一天,绵阳市旅游局负责人展示的《绵阳旅游业灾后重建方案》,为在地震中遭受“倾城之殇”的北川县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以北川老县城、唐家山堰塞湖等为依托,建设北川地震纪念旅游区;以北川新县城为核心,构建绵阳羌文化旅游经济区。
北川县是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看阿坝、甘孜、凉山,灾后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考和新实践正在悄然进行。
打造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7月27日晚,凉山的天空被数百万支火把染红。彝族崇拜的火之神品牌,上半年为西昌旅游业带来收入15亿元。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必须要有叫得响的品牌。”旅游专家何季东认为,凉山的“火把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一名羌族人,打造羌族旅游文化品牌是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的梦想。7月29日,刚参加完旅游规划研讨会的林川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构想:以小寨子沟为核心,打造羌族民俗风情村;发掘水文化内涵,喊响“大禹故里”品牌……
悲伤过后,“震中牌”成了汶川塑造旅游品牌的一个要素。“在映秀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及震中纪念碑,是汶川县旅游灾后重建的重心。”汶川县旅游局局长王旭英说。
那首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无疑是甘孜州的一大品牌。“过不了多久,康定情歌演绎中心就要动工。”甘孜州副州长胡斌告诉记者,他们正着手深度包装康定情歌,做大这一品牌。
在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
口弦、花灯、莎朗、羌绣是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东西并没有为羌族群众带来多少收入。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人,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收入。
宣科和纳西古乐,是无数游客丽江之游绝不可少的项目。羌族聚居区北川和汶川打算在灾后重建中学习丽江,在开发中保护民族特色,做强做大民族旅游。
北川将在小寨子沟建设多个传习所,每月给予传习人固定补贴;挖掘原生态羌族文化,打造羌族风情歌舞演艺,使羌族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汶川县刚出台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该县将设立11个羌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比如羌族歌舞、服饰表演、民俗民风体验等场所,每年举办一次“转山会”。羌绣、羊皮鼓舞、释比文化等传习所将被修建到每一个景区。此外,依托布瓦村世界仅存的黄泥羌碉,包装更多的旅游项目。
让农民成为旅游业从业者
外观展现羌寨羌风,内在考虑游客接待,规划着眼乡村旅游——尽管北川小寨子沟还显得“门庭冷落”,但正在建设新居的羌族群众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随着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的加快,小寨子沟的多数羌族群众将告别农耕生活,成为旅游业从业者。
何季东认为,地震使耕地遭到巨大破坏,短期内恢复土质难度较大,而大力发展旅游业,让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业,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现实选择。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链条如何拉伸?在北川规划中的旅游集镇中,羌绣将有安身的绣楼、加工车间和销售窗口,农民可以依靠技术挣钱。在小寨子沟,很多羌族群众还将成为导游、农家乐老板、歌舞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