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都江堰因5·12地震为全世界所知晓,明天的都江堰将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为世界游客所青睐。”都江堰市规划局局长屈军在昨日的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项目推介会上披露,都江堰将借灾后重建,对都江堰的旅游资源和潜力进行深度挖掘,并合理规划。都江堰将在创造性复兴的总体建设思路下,最终形成由低层、老路为特色,体现国际休闲旅游文化为主的古城区和以绿色城市、天府水乡为目标的新城区组成的一个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高矮分明
古城2~3层 新城20~30层
据介绍,都江堰将根据古城区、一环内、新城等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越往市中心,建筑的高度就越低。其中在旧城区内,将突出吃住行、游购乐为一体的旅游商务区。一环以内的古城区重点突出古文化旅游特色。今后这里的道路宽度不会超过7米,建筑将以2到3层的低层建筑为主,体现传统特色的旅游文化风貌。一环以外的主城区将主要以居住为主,建筑的高度在5到6层,一般没有高层建筑。
而在聚源等新区,则突出现代化城市特色,除了建筑会有20到 30层的高层建筑群外,更会规划建设占地1万亩,相当于两个纽约中央公园的都江堰中央公园,未来的轨道交通将直接穿新城而过,今后从成都天府广场到聚源新区只需要25分钟。同时在新区内还会新建聚青快速路,直接联通聚源到青城山。
沿河造城
三山为依托七条水系为脉
在都江堰的规划当中,都江堰还着重突出“水”文化,对城市的滨水空间进行打造。其中,都江堰老城区一环至二环之间的河边宽度将规划到30米,形成以自然生态与人工景观相结合的风貌特色;二环以外的水系河边宽度将达到40米,将主要依照自然生态景观来打造。
今后的都江堰将形成以灌口、幸福、玉堂、聚源、紫坪铺为主的中心城区,由青城山、翠月湖、蒲阳、胥家构成的新镇区,大观、柳街、中兴、向峨等十个一般镇乡以及70个农村新型社区和旅游服务社区、农村散居点等为主的全新城镇体系。市域人口容量将达到108万人。在城市规划结构上,将以青城山、赵公山、灵岩山三山为依托,以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等七条水系为脉络,以四条环线加七条放射性道路为骨架,形成以主城片区和聚源新区、青城山重点镇片区这一主二团的城市总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