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为发挥自身对台区位优势,提出了许多旨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其中之一,就是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三通”。
1986年前后,在厦门的金门籍人士、台湾问题专家,大胆提出建立“厦金特区”的构想,希望为当时仍处于敌对状态的两岸提供一个直接往来、合作的缓冲带与实验区。对此,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十分赞赏,曾写下“厦门金门门对门,两门同是一家人”的佳句。
1990年前后,厦门又有不少热心人士,提出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三通”的建议,最初取名为两岸“小三通”。
这一建议立即受到海峡两岸民众和学界的普遍欢迎。时任厦门市市长邹尔均代表厦门人民首先宣布,将推动“厦金率先小三通”。接着,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岸“三通”从“两门(厦门、金门)对开、两马(马尾、马祖)先行”做起的设想。
2000年3月20日,经过金门、马祖等民众的不断抗争和台湾民意代表的运作,台湾“立法院”通过了以金、马与福建沿海“小三通”为内容的“离岛条例”。
当月,时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洪永世召开对台工作小型研究会。会上,时任市台办主任孔长才提出抓住台湾通过“离岛条例”的时机,主动制订厦金“小三通”方案,以争取主动。随后,市台办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一批学者研拟出《厦门与金门“小三通”建议方案(初稿)》,对人员往来和船舶、货物入出提出了参照既有“台胞落地办证、签注办法”和“厦门与高雄集装箱班轮往来办法”及厦门“台轮停泊办法”进行的建议。
方案报送国台办,并征求国家有关部门意见,为中央有关厦金、两马直航决策和制定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航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2000年10月,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获准以经贸考察名义,率金门县政府和当地各方面负责人、代表40多人抵厦参访。时任市台办主任孔长才在会见时,向颜达仁转达了中共中央关怀台湾同胞和厦门市政府关心金门乡亲的精神,表示只要有利两岸人民的事,都值得厦金两地共同去推动。
2001年1月2日上午,金门县县长陈水在带着全县各界人士180人,乘坐金门“太武号”、“浯江号”两艘客轮,从金门出发,顺利靠泊厦门和平码头。厦门金门终于打破了长达52年来不能直接往来的隔绝状态,彼此对开了。(商报记者蔡国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