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近年来,一个个海西文化品牌陆续亮相,不断地将光彩夺目的闽文化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这一切,都得益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整个福建文化界打造文化品牌的效应,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以品牌优势提升文化影响力。文化品牌,成为建设福建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发展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引擎”,那么文化品牌,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杆”和“两翼”。
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
我省重大考古发现和丰厚的文化遗产,使福建享有“文物大省”的美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如今,多角度开发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实例,在我省层出不穷。
昙石山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南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红土地文化等,是闽文化的主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经开发,正在成为对海内外客商产生强大吸引力的海西文化产业品牌。近些年来,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慕我省文化品牌之名前来八闽大地考察、游览,助推了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在地方省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保护区的设立,将使积淀厚重的闽南文化再度焕发生机,闽南文化品牌将被锻造得更加夺目。
以地域文化的繁荣带动全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直是我省不懈的追求。“福建土楼”正积极参评“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福建戏曲”中的莆仙戏、梨园戏素有“宋元南戏遗响”之称,福建木偶、南音传承千年文化沧桑,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剪纸、漆画、寿山石雕、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德化瓷器等“福建工艺品”,不但为艺术精品,而且声名远播、生机盎然。目前,全省有3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居全国第三位。
大力保护、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让海峡西岸文化这颗明珠,传承并璀璨生辉,对提升海峡西岸的文化形象、知名度和竞争力将起到关键作用。
投建重点文化工程打造品牌
在挖资源、树品牌的同时,我省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不断以大手笔建设提升城市文化,锻造标志性文化设施。
从选址到开馆,闽台缘博物馆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奇迹。开馆1年来,更是催热了海西的博物馆之旅,已接待参观者逾80万人,其中台湾同胞近9万人。得知闽台缘博物馆征集有关文物,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纷纷提供重要线索,部分台胞还亲自送来了极有价值的墓志铭和族谱、台湾鹿港天后宫捐赠了妈祖神袍……文化品牌,成为沟通民族情感、和谐社会关系的纽带。
近来我省大手笔建设的项目,主要有福建大剧院、昙石山遗址和博物馆、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提升了福建文化形象和实力。
打造文化品牌,我省“硬”、“软”件两手抓,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和社会文化精品。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歌仔戏《邵江海》荣获第十二届文化部“文华大奖”和6个单项奖;在第十四届“群星奖”评选中,惠安舞蹈《赶送节》和福州评话《网上情缘》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群星大奖和创作奖,同时另有6件社会文化精品获群星奖。闽剧《贬官记》、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舞剧《惠安女人》、话剧《沧海争流》、梨园戏《节妇吟》、木偶戏《钦差大臣》、歌仔戏《邵江海》等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闽剧《红豆缘》等优秀艺术精品,在全国重大文艺评奖中获奖;而杂技《度》、《绳技》则走出国门,名扬国际舞台,夺得法国第十四届“玛希”国际马戏(杂技)艺术节最高奖“共和国总统奖”。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首届中国云霄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等,使遍及于福建城乡的民俗文化,再度成为品牌。而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并贴近市场的美食节、旅游文化节,不仅办出名气,更办出了经济效益。我省的一些单位和企业通过增强实力、塑造形象等途径,打造品牌,迅速抢占市场“高地”,获得良好的效益,诞生了厦门乌石埔商品油画村、省实验闽剧院、榕城歌剧院等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而我省的网龙(中国)公司,则被列入 “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这个国内第一个自主创新网络游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研发和市场开发员工多达500人。前不久,我省出台政策提出,到2010年,我省将建立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打造5—10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动漫游戏龙头企业;培育10— 20个全国知名动漫游戏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已成为我省动漫游戏产业追求的目标。
品牌性文化活动进城乡
如何创新地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省的一个创举就是,将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全力打造品牌性农村文化发展项目,统筹协调城乡文化发展,推进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
作为2007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正式启动,全省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和“有站无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得到全面的改造完善。首批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在扎实推进,明后几年,还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尽快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文化室”的目标。2006年4月,我省在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乡村医生等农村“五大员”的基础上,增设村级文化协管员,从而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六大员”制度。全省1.4万个建制村每个村均配备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并拨出专款补助协管员工作。各地文化部门对村文化协管员进行了上岗培训。今年,省文化厅在部分市(县、区)连续举办10期农村文化协管员培训班,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省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以崭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向广大城乡群众提供一个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种样式,汇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内容的无限空间。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各种文化资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目前,全省设立了南平市延平区等8个国家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国家级共享工程示范点达到50个。
同样,“喜迎十七大海西展新姿”、“艺术扶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四进社区”、“新农村百镇行”、“海西文化直通车”、“激情广场大家唱”、“海西农村文化行”等主题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成为近年来城乡文化工作的亮点与品牌。
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组建和“千队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开展至今,全省共有1400多个电影放映队深入全省1.47万个建制村开展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活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场次近7000场,以及9月中旬在宁德霞浦县成功举办的首届全省农民电影节,成为今年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新亮点。艺术扶贫工作,已坚持3年,结对扶持农村中小学达144所,下点培训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员近2600人次,受训学生达6.8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文化外宣品牌富有福建特色
对外对台港澳文化交流的规模与档次逐步提升,“春节文化品牌”,“两岸三地”艺术交流,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等重点文化交流项目,成为当前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主要品牌。我省多次组团赴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行”、美国“中国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对外文化活动中,我省都占有一席之地。一批富有我省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脱颖而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影视文化节、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国际钢琴节等大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扩大了福建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同时,充分发挥“五缘”优势,不断深化对台文化交流,组织了一批文艺作品、历史文化遗产入台湾本岛交流展示,增进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对金门、马祖等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呈现常态化,2006年省实验闽剧院随福建省经贸展团赴澎湖演出,实现了大陆文艺团组首赴澎湖演出的新突破。目前我省已被文化部列为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的三个基地之一。(李珂 苏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