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文化”牌 都江堰向京杭大运河借脑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是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开始的。马可·波罗笔下的千年运河终点杭州,历来都牵动着国际游客的心。“都江堰和大运河有诸多相似之处,相互的经验值得学习和交流。而大运河在保护性开发和旅游项目拓展的经验对都江堰的灾后规划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昨日,杭州大运河的“管家”,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翰献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应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通过规划—整治—保护—拓展等一系列的步骤来搞好灾后重建。”

打“水文化”牌杭州借鉴锦江整治运河

成都有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杭州有条被誉为“塞纳河”的大运河。“在灾后重建的规划当中,都江堰应打好‘水文化’这张牌,而大运河在旅游开发上的经验也值得借鉴。”郑翰献称都江堰作为世界遗产有很多值得大运河学习的地方,特别是目前大运河也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一条旅游线是否成功,不只是游客要满意,市民也要满意。”郑翰献介绍说,杭州从1993年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到2001年的综合治理和2003年的综合保护,杭州完成了大运河管理第一步的基础工程。“就像成都的锦江一样,大运河两岸的变化足以证明对市民带来的利益。”据介绍,杭州致力于将大运河打造为世界级旅游产品。

“今年国庆杭州把大运河与湿地贯通、与钱塘江贯通、与上塘河贯通,推出了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条“母亲河”如果能演变成精品旅游线,那么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旅游发展方面都值得提倡。郑翰献表示,在借鉴了成都锦江的整治经验后,大运河启动旅游开发,目前大运河已经具备了旅游产品的各大要素。

避走单一线路都江堰灾后旅游应更丰富

“都江堰不要走单一的旅游线道路。”郑翰献称,大运河之所以称为丰富的旅游链产品,因为它与钱塘江相连,与西溪相接,与钱江新城相融,这样就延伸出了三条旅游线。比如都江堰在灾后的规划中,应重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对地震遗址的保护,此外都江堰还可以发挥灌溉之外的其它功能,比如对沿河居民区的改造,打造临河的乡村旅游线。

“原滋原味、原模原样、似曾相识。”这三点大运河整治的经验值得都江堰以水文化的灾后规划的借鉴。郑翰献解释称,原滋原味就是要保护好历史风格和味道,而原模原样就是在恢复中保持原有的形态,似曾相识则是在没有办法恢复,在重建时以相近的方式进行打造。

大运河在保护性开展和旅游项目拓展的精髓同样可以用在都江堰的重建规划中。郑翰献建议,灾后都江堰对水系的打造前提还是保护,对历史街区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郑翰献认为,以“水文化”的思路用在都江堰保护性开发和旅游拓展方面同样可行,照此思路,成都、杭州未来有望都各自拥有世界级的旅游产品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