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年时间的精心筹备,侨乡文化名城和民营经济特区福建泉州正以崭新的面貌,喜迎该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盛会——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举办,泉州也借此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虽然泉州拥有“一箩筐”的名誉和头衔,仅各种国家级的荣誉就有三十多项,其中不乏像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十大市民最满意城市、全国十大和谐城市等诱人的头衔,但其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却是不争的事实,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更成为长期影响泉州形象的难题。
事实上,借助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的推力而迅速扩大的泉州城,“农村”、“农民”的印迹还很深,隐身于许多高楼大厦间的“城中村”、“城中厂”便是缩影,许许多多一夜之间就告别农作、住上电梯房的农民对于“市民”生活的适应尚需一个过程。
一九八五年,泉州由晋江地区改为市时,城区面积只有六点八平方公里,今天它的城区面积已达八十六平方公里,二十年间长大了十几倍,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其实就是很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
当前,泉州已被确定为与福建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同行的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最新的规划是:至二O二O年,城区版图将扩张到二千九百八十平方公里,从沿江建设时代走向环湾面海时代,建成环泉州湾海湾型山水园林城市,成为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核心。
很大程度上靠“农民企业”发展起来的泉州,借助全国农民运动会举办的时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市民素质三个方面做足了文章,其城市品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统计显示,从二OO五年至二OO八年,泉州市共投资二百五十亿元人民币实施“迎农运”城建项目,泉州人第一次看到了规模宏大的立交桥和跨海大桥,第一次听说了“内环路”,享受了投资十二亿元建成的海峡体育中心和目前国内最大的钓鱼基地等等。
单行道、人行天桥、公交专用通道、“禁左”、单双号限行,这些以前只听说别的城市才有的管理措施也来到了泉州市民的中间;以“活力泉州迎农运,道德新风伴我行”和“迎农运、讲文明、讲礼仪”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实践,建设一百所文明市民学校,培训一百万人次文明市民,组织一百场次岗位技术练兵,创办一百个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组建一百支志愿者队伍,等等的举措都大大提高了泉州市民的素质。
农运会期间,五千多名面带微笑的志愿者是泉州市民形象的代表,泉州的城市品位也将接受数万海内外宾朋的检验。 (林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