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道被改造成“厦门外滩”(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鹭江道,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隔海相望,乃城区商业、旅游最繁华的黄金地带。然而,1993年以前的鹭江道可说是一片混乱,破旧之极。

厦门市对鹭江道的改造历经多次、前后多年,尤其是始于1997年的这一次改造。

老鹭江道杂乱无章

记者找到一位长期居住在鹭江道一带的吴女士。她说,鹭江道改造之前道路很窄,混乱无章,靠海那边是一整排平房,靠道路这边有一些两三层的红砖楼,有一部分是早期的华侨房。沿街建筑老旧杂乱,遮挡人们观海的视线,临海却难见海。由于驳岸标高过低,每逢大潮或台风,海水还会漫上道路。唯一的绿化空间,就是面积不大的海滨公园。

吴女士说,早期靠近轮渡邮电局那里有个自由市场,类似现在的农贸市场,卖些海鲜、水果、鸡鸭类等东西,虽然市场不大,也不干净,但是人气很旺,市场内总是拥挤不堪,那些摊主的生意非常好,大部分人是都冲着新鲜的海鲜去的。“厦门人爱吃海鲜,鹭江道附近常住着一些近海捞鱼的人,他们会早早地把刚捞上来的海鱼拿到自由市场去卖,非常的新鲜,活蹦乱跳的,所以不少人特地赶到那边采购第一手海鲜。”吴女士说,“我以前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了,吃过早饭后到海边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就到自由市场去采购,家住得远的朋友经常让我帮忙卖一些刚捞上来的海鲜,晚些时候再到家里来跟我拿。”

在吴女士印象中,老鹭江道之所以热闹繁华,不仅因为有自由市场,还有鹭江旅社和粮油总店。鹭江旅社是一个几层楼的小旅社,外地来“讨海”的人几乎都住在那边,吴女士家里来了客人,也会安排在那里住,一晚上的住宿费才10元左右。

鹭江道改造大刀阔斧

1993年10月,鹭江道改造工程正式通过立项;1994年11月,鹭江道中段改造技术方案竞标评定;1996年1月,全面负责改造工作的厦门鹭江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6月,鹭江道首期工程招投标结果揭晓。9月18日,施工单位进场,地下车库工程正式动工。与此同时,沿岸码头迁移、旧城改造拆迁工程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97年初,市委、市政府将鹭江道改造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同年10月,鹭江道改造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西堤乡镇综合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原靠泊在第一、五、六码头的乡镇船舶全部迁靠至此,为改造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改建一新的鹭江道呈现“一线、二片、三点”的总体特点:一线指海岸线,包括道路和绿化带;二片指同文顶和开元路打铁街一带居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三点指鹭江道与厦禾路、中山路、和平码头的三个丁字交接点。

与以往道路改造不同的是,鹭江道的拓宽是向海洋要土地,争取地下空间。寸土寸金的鹭江道旁,矗立着海滨大厦、海关大楼、鹭江宾馆等重要的建筑物,在保留这些建筑物的前提下,道路向海域方向拓宽到44米,设6个车道,比当时的厦禾路还宽出6米,道路外侧是20米以上的步行观光绿化带。于是,向海上推移最多处达到了80米。改造后建成的地下车库面积达1.2万平方米,拥有358个车位。这样大规模的地下车库在全国来说都不多见。

厦门人自己的“外滩”

鹭江道改建时,两排的老房子都被拆掉了。拆迁后吴女士一家就搬到湖滨南路的希望大厦居住。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改造后的鹭江道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拥挤和脏乱,但老鹭江道还是挺让她怀念的。现在她和老邻居之间还有来往,周末的时候还是会去那里的海边走走看看。

改造后的鹭江道,与鼓浪屿近距离呼应,靠城区一侧建立起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与海景、绿廊融成一体,相得益彰,构成壮丽一景。海岸线理顺后,岸边不规则的建筑物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达1公里的综合性多功能海滨绿化带,极具景观效果的建筑点缀其中,可行可坐,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海滨美景。从南到北,鹭江道98%的地带都可以看到大海,鹭江道,从此成为厦门人自己的“外滩”了!(林萌萌/文 王火炎/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