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合肥市杏花小区的王大妈早早地就来到附近的城隍庙花戏楼旁,原来,当天将会在这里进行全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庐剧专场展演,引来不少市民、游客观赏。看完两天的演出后,王大妈高兴地说:“一直很爱听戏,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演出,这两天的戏让我看了过瘾。”王大妈说,她们小区有不少老人都挺爱看戏,听说这里有演出,大家都约好了一起来看。据合肥赛区承办方之一、市文化馆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考虑,以后争取加大对花戏楼的使用频率,多组织一些戏曲演出,这样既可以推广地方戏文化,也能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
11月22日,安徽全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在宿州市正式“开锣”,本届戏剧节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主旨就是“农民演,农民看,农民乐”,上台表演的剧团全都是活跃在农村的民营职业戏剧团,据省剧协有关负责人介绍,戏剧节分别在宿州、安庆、合肥三个会场举办。每个分会场评出前十名演员,分别授予“黄梅戏(庐剧、北方戏曲)民间十佳演员”称号。12月11日,这30名演员将在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栏目进行最后的角逐,其中将会产生10名“江淮农民戏曲之星”。
“草台班子”活跃乡村
进入冬季,位于安庆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的“凤英剧社”更加忙碌,团长章长有介绍,以前他们剧团在年关最忙,但现在团里基本上每天都有演出,年关时有时要唱两三场。
像章团长这样的团在安庆地区有很多,在全省其它地方也常能见到。安徽省是戏曲之乡,至今淮北、江淮和皖南不少地区依然有在正月里唱“大戏”的习俗,这些地方有不少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正是这些被称为“草台班子”的戏班子为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戏曲,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些地方民营职业剧团犹如“草根”一样,遍布大江南北,特别是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和淮北梆子等地方剧种由于历史悠久,戏班更多。
安徽省有多少个民营职业剧团?根据统计有325个,这些剧团都是在当地文化部门进行正规登记的,而更多的戏班子由于人员不太稳定,没有进行注册,这个数量可能远远超过登记数,据相关人士介绍,全省至少有上千个活跃在农村的民营戏班。以怀宁县为例,在石牌镇就有近十个黄梅戏班子,而整个安庆地区每县都有十几个至几十个戏班子。按一个戏班子有12-16人计算,全省民营职业剧团的从业人员近两万人。民营剧团一般每年的演出场在300场至500场之间,一天演出二、三场是常见的,每场的演出费在500元左右,演员们的年收入一般都达到万元以上。
存在难题有待破解
不少戏班子的团长都说,现在人们看戏的口味也高了,如果团里只是唱“老戏”,即只唱传统的老本子,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而为吸引人气、提高收入,民营剧团在乡下演出时,演员们即兴编出“水词”。基本上“所有的民营剧团都存在着发展难题”。一位团长的话,也道出时下不少民营剧团的发展困境:成本低、人才乏、剧本老。
成本低在民营班子里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个团规模较小,演出一场戏收入也有限,而为了让团员们尽是收入高些,一般的剧团就会想办法在服装、道具和灯光等硬件设施上“硬省”,低投入影响演出质量,不言而喻。
演出人才匮乏这个问题不仅是民营剧团遇到的问题。随着电视、网吧等新型文化形态向农村的蔓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村中自愿学戏的青少年越来越少,戏校招不到人,别说民营班子,就是不少县级剧团也许多年都没有招到人。有些民营剧团凭着较强实力,会从县剧团挖走人才,但这一方法显然只能缓解眼前之急,长远来看,戏曲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此外,过去的地方戏班社的不少陋习也都在民营剧团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演员的艺德不高等等,这些也都影响着民营剧团的健康发展。
政府重视促进发展
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民营剧团的“复活”显示出积极意义。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想让民营剧团发展得更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全国戏剧界对民营职业剧团非常重视。中宣部等部门在全国曾举办了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推出许多反映农民生活的好戏,为民营剧团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省也举办过全省庐剧职业演员演唱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民营剧团交流成果、切磋技艺。
演出收入取决于质量,取决于人才。今年8月15日,安徽省剧协为安庆地区的一些民营剧团的负责人成立培训班,聘请专家为他们讲课。这些参加培训的负责人表示,有机会接受政府主办的培训,让他们这些“草台班子”觉得心里很温暧,政府的重视是他们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