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永春纸织画、德化瓷雕、妆糕人,这些极具泉州特色的非遗项目将有了“家”。泉州市文化局昨日宣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已选址泉州市艺术馆,预计今年6月13日“文化遗产日”开馆。
“泉州民间老艺人多,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的非遗项目不少,但不少民间工艺制作技巧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慢慢消失。”更让泉州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忧心的是,不少作品在艺人家中因场所、技术上等原因受损程度大。去年底,市文化局决定依托泉州市艺术馆,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一部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代表作。
一直以来,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师傅带徒弟居多。而由于个体传授局限性,后人往往只能熟识非遗项目一个门类中的“断代史”。该负责人举例说,展厅中的竹编作品,是一名老艺人十多年前制作的,“现在做竹编越来越少了,这门技艺面临失传。”
该负责人说,设立非遗专题博物馆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对于非遗的物质载体,有一个集中展示场所,让更多人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这种展示也是对非遗项目的一种保护、抢救,“每年元宵府文庙设立花灯展,就是一个平台,通过这几年展示宣传,目前不少老艺人都能接到国外订单”。
据介绍,目前泉州市艺术馆正面向公众征集民间工艺品,藏品征集范围包括:各地保护机构编写的项目普查报告、专家撰写的专题著述;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有研究收藏价值的各时期普通照片或数码照片;各种手工技艺代表作品;各种有研究收藏价值的相关实物等。届时,将组织专家对捐赠作品进行评估认定,收入展厅的藏品将颁发收藏证书,并入编《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记者 陈丽娟谢向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