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便了,村庄干净了,收入增加了,观念改变了……”2月26日,在沙县南霞乡茶坪村松柏岩风景区,记者与当地村民聊天时,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话。不少村民真切感受到搞生态旅游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我们这里是省林业厅和旅游局确定的全省首批‘森林人家’示范点,也是沙县旅游局推荐的乡村游精品旅游线路。”南霞乡下派茶坪村第一书记高明正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不少村民在家门口通过发展种植、养殖、饮食、零售等产业致富。
茶坪村是个仅有209户、746人的偏远小山村,村民多以种植柑橘、水柿、油茶等为生。由于山高路陡、没有工业企业,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弱妇孺等四五百人。
过去,茶坪村穷。为什么穷?村民曹光辉念了一段顺口溜:“茶坪,茶坪,地无三尺平,上山气喘,下山脚软,有女不嫁茶坪郎,无米下锅不爬茶坪岭。”
穷则思变。茶坪村人把目光瞄准了秀美的松柏岩旅游开发上。高明正说:“这是块宝地,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绿色农业资源,共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等7个主类,素有‘水墨山村,世外桃源’的美誉;这里距沙县县城只有23公里,具备承接沙县‘大旅游、大产业、大联动’这一发展目标的区位优势,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在厦门诚华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的帮助下,村里成立景区管委会,编制了《沙县松柏岩旅游区总体规划》,进一步规划了古民居、野外烧烤、茶石林游乐区、农家饭庄等旅游项目,开发“森林人家”农家乐旅游模式。
要吸引游客,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尽管困难重重,茶坪还是“硬着头皮”想办法修路。2006年,村里筹资80多万元,建成4.6公里的村道,与通往县城的公路连接,同时建好400多米游步道、停车场、无害化公厕等必备的旅游基础设施。
搞“森林人家”农家乐旅游模式,自然少不了农民参与。“我们鼓励村民把农舍改造成‘农家乐’饭庄,将自家果园、山林开发成旅游项目,参与到旅游产业建设中来。”茶坪村村委会主任王水华说。
罗良森的饭庄是村里3家农家乐饭庄中最早开张的一家。他原来在外当厨师,看到村里搞旅游,试着回到村里,把自己的几间瓦房打扫后,办起“罗家饭庄”。没想到,在试营业期间就接待了几十批前来参观的游客。现在,他的农家饭庄,也成为茶坪村的游客接待点。
初中毕业的吴凤珠,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原先在村里的幼儿园当临时老师,2007年村里送她到县旅游部门培训,成了景区的兼职导游员。“带游客上一趟山,可以得到十几元的提成。一年下来,能比以前多赚几千元。”谈起景区的好处,吴凤珠笑着说,“村里像我这样的兼职导游有4个,又不耽误家里的活儿,挺划算的……”
村主任王水华说,旅游业除了带动餐饮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还使得村里的农副产品卖得越来越好,农家土鸡、鸡蛋、茶油、红菇等土特产品供不应求,连祖祖辈辈自产自销的青菜、南瓜、红薯等农作物,都常常被城里游客高价抢购一空。
为把更多的土特产品转变成旅游产品,去年初,村里组织60户村民与台资企业三明嘉农农林发展公司以及海峡农业网共同发起,成立了“森林人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台湾“精致农业产销班”模式进行管理,建立了有机茶籽油、柑橘、有机香米等8个产销班,着力挖掘培育特色产品。
王水华告诉记者,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上,注册了茶坪松柏岩商标的南瓜、芦柑、香米、茶油等这些看似很普通的旅游土特产品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客商。
“旅游的卖点在生态,发展的基石在生态。”高明正说,原本在村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一草一木一石,现在,村民们都把它当成一个景点爱护。现在,每天都有村民自觉进山巡护。(罗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