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民居大院 期待崛起的旅游新亮点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中天楼旁,是张建勇生活多年,也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张家小院。3月8日,看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从门前经过,走进斜对面的伍明万雕塑馆,他与记者的谈话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院子里,雨水滴落在青石板上。一株百年海棠正火一般地盛开,却孤独得鲜有人欣赏。

深深古院一大景观

翻开阆中古城的任何一本推介书籍,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介绍文字:民居古院,是古城的一大景观。

在阆中古城2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深深浅浅的青石板路把一个个院落连缀在一起。斑驳的土墙、石墙,形状各异的院门,被岁月褪去油彩的门神……推门而入,别有洞天: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池台花木,回廊亭榭,曲折幽深;雕饰繁复的窗花,文字书艺俱佳的匾额楹联……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古院的结构多种多样,有多字形的寓意多子多福,串珠式的暗喻珠玉满堂,品字形象征官高一品,长方形的体现长命富贵……

这些民居有的兼商业型、兼作坊型、兼客栈型,还有的是纯民居型。有关资料介绍,阆中古城内目前挂牌保护民居古院有143处。已经开发并对外开放的有杜家客栈、李家大院、土生金钱庄、秦家大院、水码头、蒲氏宅第、胡家院等几十处。

清淡的古院旅游

“先生,请买门票。”在古城武庙街的李家大院,工作人员小心地提示几名游客。略一迟疑,几名游客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去。尽管一张门票的价格只有4元。

比起古城里的清代四川贡院、张飞庙等,古院小巧精致,但名气也难与前者匹敌。

张建勇的张家小院可谓是声名远播。除了那株百年海棠,以及汉砖垒砌的花台,还有身为收藏家的主人展示的瓷器、字画、拓片、窗花、家具等等,一年四季皆成景。就是这个面积不大却被打理得十分精细的院子,曾走进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还在画家、作家、书法家的笔下生辉。“现在进院子来的游客很少了。”张建勇很怅然。

去年6月底,阆中市旅游部门推出独具特色的古民居院落线路。只需购买30元/张的古民居特色院落联票,便可在6家古民居院落欣赏感受茶文化、古玩文化、天文文化等。

“买套票的游客极少。”阆中某旅行社老总胡晓告诉记者,“游客不是考古专家,不研究建筑,他们觉得看一两个民居就足够了。”

“以前古院里还有民乐演奏、川剧演唱、农耕文化展示等。游客少了‘养’不起,这些特色表演也就取消了。”

打造15个“原生态”院落

“古院落是古城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符号和灵魂。”在阆中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主任王斌看来,众多的民居建筑都是古城的“宝贝”,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今年2月中旬,阆中市决定按照“一院一文化、一院一特色”规划,打造15个“原生态”精品院落。其中有传统中医文化、嘉陵江码头文化、春节年俗祭祀文化、天文拜谒文化等主题院落。

“目前已经启动了前期工作,‘十一’黄金周前,就将有一批打造后的文化主题原生态院落接待游客。”王斌说。

阆中民俗研究会专家李文明倾向于站在打造“巴蜀十大精品院落”的高度来筹划这件事。“文化是古院的灵魂,古城在与现代旅游接轨的同时,必须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巴蜀第一院”标本意义

本世纪初,阆中古城的旅游开发逐渐被纳入当地政府工作重点。民居古院的挂牌保护与开发利用齐头并进。

2003年1月,经过半年的打造,号称“巴蜀第一院”的孔家大院开门纳客,成为阆中古城区当时唯一接待游客住宿的古民居大院。

“当时不但接待游客住宿,也作为景点出售门票,供游客参观。”当地市民李先生回忆,最初确实火了一阵,但后来大院的门脸、窗花等,被要求抹上一层褐红色的油漆,大院失去了本来的古朴,也失去了吸引力。

尽管在后来的古院打造中,这样的教训被吸取,但是,古院打造的模式却被不断地克隆:住宿、餐饮等经营项目进入古院,同时兼为景点来获取门票收入,使得有游客产生了“进院子闻油烟”的抱怨。

“有关部门提出‘原生态’古院精品的打造理念,突出各个院落的民俗特色文化,而且增加了与游客互动参与项目,应该值得期待。”阆中市旅游界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如何“盘活”这些古院民居,还需要动一番脑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