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出宝阳介绍说,文物局成立前也有管理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机构——文化局文博科,以及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这两个组织主要负责保护泉州辖区范围内特别是老城区的文物保护工作。”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泉州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得到全国的关注,文物保护意识也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感到提升文物保护档次,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保护文物,拓展文物保护空间,推动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上新水平已迫在眉睫”。2000年左右,市文化局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申请,再送到省里审核……在各方努力下,泉州市文物局于2003年正式成立。
文物局成立后,加大了修缮保护文物的力度,为保护泉州的文物作出了不少贡献,尤其是开展以泉州府文庙为代表的古城区文物周边环境大整治、“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对涉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16个申报点进行大规模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最为典型。
目前,“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遗产委员会提交的预备清单中,这不能不说和泉州市文物局等所做的大量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悉,每年每个国家送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只能有两个,其中有一处必须为自然遗产,也意味着文化遗产只能有一处。在全国那么多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中,泉州能跻身预备清单实属不易。
2003年至2005年,泉州市文物局对涉及“海丝”的16个申报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修缮工作,比如九日山、清源山、开元寺、天后宫……而这些文物古迹的修缮对泉州申报“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山路被评为“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以及“国家花园城市”等有着极大作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总协调员亨利博士来泉考察后说:泉州文物确实价值很高,很有实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建议把泉州各个文物点整理捆绑申报,但其中也有很多点已有单独申报的条件,比方说洛阳桥、德济门遗址……(张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