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保护名录;宝丰马街书会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被推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朱文立(汝瓷)还入选“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近年来,我市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用文化打造魅力鹰城成为人们
的行动。
戏曲精品层出不穷
市文化局局长贾宪生说,从1955年以来,我市相继成立了曲剧团、豫剧团、平顶山市艺术学校和市艺术研究所,戏曲艺术从此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市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演出在1500场以上。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河南省相继举办了10届戏剧大赛,我市选送的大型古装喜剧《七品芝麻官后传》,豫剧《八月十五云遮月》、《岸上的妹妹》、《长孙皇后》、《珠帘秀》等精品戏曲唱响中原大地。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更是戏曲精品层出不穷,戏剧、小品、音乐等各类文化艺术硕果累累,我市在省级以上文艺赛事上,共获得奖项40多个,其中一等奖9个、二等奖21个,其他奖项10多个。在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中,市豫剧团选送的大型古装戏《珠帘绣》获得河南文华大奖和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表演等11个单项奖,市曲剧团选送的大型现代戏《明月芳魂》获得河南文华新剧目奖和导演、表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8个单项奖。一个省辖市在同一届戏剧大赛中选派两台节目参赛,并且能够摘金夺银,在全省还是第一家。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锻炼了艺术新人,展示了我市的文艺工作水平。
曲艺创作势头强劲
50年来,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我市的曲艺创作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挖掘、整理和改编传统曲(书)目300多个,现代曲(书)目100多个。
原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许应群与郑昌永合作的长篇说唱大书《秦琼打擂》,荣获河南省首届(1983~1984年)优秀文学奖,1987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将该书连播两次,并与全国十几家省市广播电台相互交流。许应群老先生创作的大调曲子《打电话》在1986年的全国曲艺大赛上,捧回了文化部、中国曲协颁发的创作、表演、音乐设计和伴奏4项大奖。1988年,该曲目还被编入《全国新曲(书)目获奖作品集》。
民间文化靓丽多彩
民间文化保护效果明显。马街书会影响不断扩大,如今每年书会期间,说唱摊点达到600多棚,赴会艺人近2000人,观众数十万人,已经成为全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煤集团的企业文化,卫东区、新华区的广场文化,湛河区的农村业余剧团,鲁山的民间曲艺一条街,宝丰的民间艺术表演,郏县的铜器舞大赛,舞钢的花社大赛和水灯节,汝州的灯节,叶县的农民书画展,石龙区的戏迷擂台赛等,都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社区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卫东区社区文化建设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表扬,2005年省委宣传部在卫东区召开了全省社区文化建设现场会。卫东区五一社区荣获全国文化建设先进社区称号。
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近些年,我市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化的多元化投入、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良性循环局面。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县、乡文化设施达到标准,形成网络;文化市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繁荣有序,全市群众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文物保护与管理成效显著,申报成功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文物旅游线路网络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