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十年拍过去,拍的都是没人看的,钱也没挣着,有意思吗?我觉得没劲。所以人和人之间不一样,张艺谋没准儿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作品,我觉得不行。
●戛纳那个奖只是片子的奖,跟演员没什么关系,最多帮你要点片酬。但是你拍另一个片不行,咔嚓又掉地上了。奖的事儿真得看清楚。

路边葛优广告牌上的小广告,他最在乎的是观众和票房,曾经因为片酬还准备推掉《活着》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实习生 李邑兰)
和以前不同,葛优现在很谨慎,他会明确告诉记者接受采访的原则:“不评价合作的导演”、“不评点别的演员”、“不说私生活”,“别的都可以问”。
但事实上,他对记者提出的每个问题,2到3分钟以后才回答。在停顿的时间里,葛优的眼睛不停地在转,手习惯性地抚摸自己的光头,深思熟虑后,绕开一个个不想回答的问题,给出含糊不清的答案。
“现在的媒体多,什么样的记者都有……”葛优话说了一半,又收了回去。
前段时间有条关于葛优“私生活”的不大的新闻:他在北京东部买了套新房子,还没住进去,就被记者跟踪,偷偷潜入他家,把他居住的小区和房型公布出来。一度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过了很久,葛优才放下思想包袱:“偷拍是人家的工作,他不拍我也得拍别人,拍不到我他可能完不成任务,可能就会下岗,就当是配合人家工作吧。”
冯小刚听完很感慨,马上给曾经批评过自己电影的记者的新书写了序。
2007年,年过五十的冯小刚为了得到电影界的认可,不断进行新的挑战,他带着“有劲”的《集结号》来找葛优时,电影在葛优的生活里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集结号》里的“谷子地”是冯小刚给葛优度身打造的,葛优也觉得角色不错,甚至还在健身房锻炼了两个月,但临开拍前,葛优还是打了退堂鼓,原因很简单:《集结号》的外景地在东北山区地带,而且是在大雪里排戏,“环境艰苦,经常要起大早,太累了”。
结果《集结号》成就了原本葛优的配角张涵予,截至目前,张涵予因为“谷子地”拿了4个影帝。
2008年,葛优演了不那么累的话剧《西望长安》。其实话剧才是葛优的老本行,在拍电影前,葛优在全总文工团的话剧舞台上跑了近十年的龙套。
1979年,全国艺术院校恢复招生,在北京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养猪的葛优为回城,参加了几所院校的考试,但都没有被录取。当他灰心丧气准备回农村养猪的时候,父亲葛存壮的一个朋友告诉葛优:全总文工团正在招生。在表演小品《喂猪》后,葛优进了全总文工团。“第一场话剧演出时,我是一句台词也没有的龙套,演一个扛木头的工程兵来回跑两圈。”能够站在话剧舞台上,葛优当时还是很高兴。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跑十年龙套。过了4年多,他终于有机会演电影,《山的女儿》和《情投意合》,还是龙套。他跑到电影院看,当他出现在画面上时,他激动得不行,但周围的人没认出他。直到1984年的《盛夏和他的未婚妻》,葛优的名字终于第一次上了影片演员表。
二十多年来,葛优的工作、人事关系一直在全总文工团,他不去单位上班,单位每个月也会给他开2000多元的工资,加上书报费等其它的,将近3000元。
演《西望长安》,葛优最初只是为了“报答当年全总文工团的恩”。
《西望长安》是老舍解放后创作的剧本,是根据骗子李万铭案件写的。50年代,李万铭靠着各种假资历、假材料,又掌握了人们敬重功臣的心理,在社会上坑蒙拐骗,骗身份、骗荣誉、骗飞机票,还骗生活补助。最后骗局被揭穿,在西安落入法网。 当年老舍化装成法院工作人员到西安监狱里采访李万铭,结果被李万铭看出来他不是法院的。
这个剧本当时曾被青年艺术剧院搬上话剧舞台,但改革开放以后就一直没演过。2007年是中国话剧百年,全总话剧团要排演自己的节目,就是娄乃鸣导演的《西望长安》。
《西望长安》初演时,葛优特别焦虑,压力很大,因为“观众是看葛优演话剧”,多年没演过话剧,葛优担心自己武功不够,甚至为此患上了失眠,每天要靠吃药才能睡得着觉。
好在一场场演下来,也慢慢收放自如了,到目前为止,《西望长安》已经在国内巡回演出了近60场,票房高达3000万,葛优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话剧金狮奖最佳男主人公奖。
2008年1月19至21日,《西望长安》将在北京保利剧院进行谢幕演出,他欣慰地说:“这次特意选了一个驾轻就熟的角色,没敢演和我差别太大的,如果这次能演好了,以后我还会考虑接着演话剧。”
现在的葛优家庭第一,因为一直没有要孩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景地,媳妇贺聪总会陪在他旁边,不排戏的时候,他就和朋友下下围棋,或者外出钓鱼。“现在酒吧不去了,歌厅也不去了。跟我媳妇坐着聊天也能聊俩小时,看看电视,听音乐,看看书和报纸。”高兴的时候,葛优自己买菜做饭,给家里能烧上一桌菜。

坚持电影要娱乐人民的葛优,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一张脸
贺岁片是块肥肉
南方周末:为什么又选择跟冯小刚合作?
葛优:2007年我们没有动静,别人都问我,你什么时候拍贺岁片,你和小刚什么时候再合作。电梯里碰上的人,各个环境碰见的人都问。有人喜欢这事,这是特 实在的信息。我也犹豫过,小刚的电影我是上还是不上,后来我一想还得上。朋友跟我说,你不能丢了贺岁片这个肥肉,这是你们两个人弄起来的,你撤了算怎么回 事。
贺岁片是好不容易形成的品牌,观众叫好,票房又有保证,小刚又重视贺岁片,他不会用冯小刚这个名字随便拍电影,每年磨一部电影,电影质量一直都很稳定。
南方周末:有人说冯小刚的贺岁片锋芒越来越少,你觉得呢?
葛优:我倒没觉得。照我说,以前的都有些累,一个加一个包袱来,这次小刚定得特别好,小品加相声,我们没有那么高的使命感,就是让观众看着高兴。现在拍得倒不是那么温吞了。小刚有野心,我也有,别着急呀。
南方周末:冯小刚说选你为贺岁片的主角是因为观众喜欢你,但老不变演员又怕观众会疲劳,所以就老换女演员。你演多了这种重复的片子,不会觉得闷?
葛优:不会,现在我还是比较喜欢贺岁片,因为是大众电影,街上有人看见我,还能背段台词给我听。你不能说贺岁片是个坏事。
南方周末:除了《一声叹息》和《集结号》,你还推掉了冯小刚的哪些电影?
葛优:没有了。《集结号》当时怎么不演呢?因为在山区,环境艰苦,经常要起大早,太累了。
南方周末:你不想突破自己吗?
葛优:老说突破,演员演到一定的份儿上,就特别难,除非赶上了好角色。其实在每部电影里,我演的时候都想去突破,实际上小刚说我每次演他的电影都有突破,因为是小的突破,观众感觉不出来。
放《手机》的时候,在电影院里我觉得笑声还是贺岁片的笑声,但这个电影其实特别悲,我觉得观众是把看前几部贺岁片的经验翻过来了。
南方周末:《非诚勿扰》之前,还有一部你的电影《桃花运》,为什么会接这个戏?
葛优:就凭“桃花运”这三字,一个男的骗五个女的。多好的戏,就是没拍好。
南方周末:你当时不是对剧本很满意吗?
葛优:剧本还行,我当时拿了以后,觉得差点东西。但拍摄的时候又比剧本缩水,拍得不对呀,一个星期才弄好头套,多可怕。很久都开不了机。反正是投资方说停,停了半年开机,又把拍过的东西重新拍了,没经过我同意,把新的内容加到里面去。
南方周末:现在的电影成片你看了吗?
葛优:没看,而且我当时没跟一家媒体说过这话,我说他们特别可怜,我别害人家了,就只字坏话没提,现在已经过去了我才敢说。我琢磨过艺术电影这事,有些人是给圈里人拍的,有些是给电影节拍的,老百姓看着没什么意思。我还是坚持为人民服务,跟小刚一样。
张艺谋说惋惜,不对!
南方周末:衡量一个演员的价值有两种标准,你靠张艺谋拿了戛纳影帝,靠冯小刚获得了商业票房的成功。作为一个演员,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幸运?
葛优:当时有一个台湾记者采访张艺谋,张艺谋说,过去他们第五代导演着重造型,重色彩、重观念,在《活着》里开始塑造人物和个性了,所以正好赶上,拿了奖。
南方周末:《活着》是你表演上的一个高峰,也是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高峰,你们是怎么开始合作的?
葛优:接戏之前我因为报酬的事还不想接这片呢。我妈看过余华的小说原著,也看过卢苇的电影剧本,觉得剧本好,对我说,这个戏你还挑什么呢,先不要考虑钱的事,首先应该考虑剧本,这个戏值得上。另外加上这个戏是张艺谋导演的,巩俐和我联合主演,后来我就接了。
南方周末:你有多在乎这部片子没在国内公映?
葛优:挺遗憾的。对演员来说,你演的电影没有人看过,倒是海外整版整版地做,感觉挺奇怪的。当然,真正想看《活着》的人也通过盗版碟看到了。
其实如果《活着》这个电影当时能够上演,可能大部分人也不会去看,因为它是一个悲剧。
南方周末:张艺谋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活着》之后你基本演的都是喜剧形象,可惜了,其实你可以演各种角色。你有这方面的遗憾吗?
葛优:好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我没有遗憾。《活着》之后,我推掉了很多剧本,一个是不喜欢,再一个是票房不好。他们觉得《夜宴》也不怎么样,但是我觉得《夜宴》非常好。那是看的人不懂,我可以这么说。
张艺谋说惋惜,也不对,我拍贺岁片拿了三个百花奖。市场上需要,我不拍这个,拍别的也没人看。我喜欢贺岁片,喜欢小刚的片子。
舒淇跟我合作,绝对不是我拿了戛纳
南方周末:你不想再拿个戛纳影帝吗?
葛优:我要拿了那个奖,不拍这些片,没人跟我合作,也不是很有名的演员。实际上那个奖我认为可遇不可求。那个奖只是这个片子的奖,跟你自己的其他片子没有 任何关系。只是可能可以多帮你要点钱,你刚拿完戛纳,片酬涨了,但是你拍另一个片不行,咔嚓又掉地上了。奖的事儿真得看清楚。
舒淇跟我合作,绝对不是因为我拿了戛纳,而是我拍了这么多贺岁片,因为我市场上的人气。那个奖那么早了,我都不好意思提了。那时候是拼搏的时候,要往上走,后来年龄大了以后,特别怕特别要拼搏的戏。
南方周末:是不是觉得你的艺术高峰已经达到了,所以不想做全能型的演员?
葛优:我在《活着》之前演的都不是贺岁片,别人问我怎么不演那些片,我说演过各种类型的人物,我不存在定型的事,定什么型呢?《大撒把》你知道吧,和现在 贺岁片路子很像,我拍《霸王别姬》的时候同时在拍《大撒把》,我的身上没有转型的事。演员这方面,应该不属于参与,是被动的,他实际上接着的是一个角色, 和转不转型关系不大。
我喜欢这样的操作,投资方给你投钱,投了要能挣钱,挣钱了以后又写一个好剧本,我又去演。电影拍了是给人看的,不是拍了藏起来的。《非诚勿扰》现在不搁在贺岁档,搁在暑期档、四五月份,我也拍去。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那么在乎观众和票房呢?
葛优:那当然了,特在乎,没票房等于白干。这十年拍过去,拍了没人看,钱也没挣着,有意思吗?我觉得没劲。所以人和人之间不一样,张艺谋没准儿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作品,我觉得不行。
做了演员就应该想观众的事,还不是市场经济的时候,电影没那么多,每个片放都有人看,再一个票价便宜。后来电影突然有票房了,比如《甲方乙方》,三百多万的投资,出来三千多万票房,这人就说票房的事,票房就是从《甲方乙方》开始,或者从《红高粱》开始。
我现在不太想拍那种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作为我来讲,贺岁片是事半功倍。
有几个老百姓知道我演《霸王别姬》?
南方周末:在冯小刚的电影外,你觉得哪些是你的代表作?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让我从没名到有名;电影《大撒把》算一个,还有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我演的那个角色不错,整个戏张艺谋不爱提,觉得很差,但是 我演的那个角色我觉得还可以;还有滕文骥的电影《黄河谣》,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笔,让我拿了第一个奖;还有《烈火金刚》,1990年的时候,有一千多万票房,那个时候电影票便宜,十块钱一张吧。要现在这票房,可不少钱。
南方周末:《霸王别姬》呢?
葛优:《霸王别姬》看的人少,我的角色戏份不多,只有业内有人说这个角色不错。老百姓很多真没听过。现在《梅兰芳》票房不行,这么快演完了,还不到1亿,但是我们《非诚勿扰》没准儿奔3亿去了。哪个好?我说都好。但是《梅兰芳》没找我,小刚那戏我们一直合作。
南方周末:重看《顽主》、《大撒把》,现在觉得也算不上喜剧,言情剧的色彩更重一些。
葛优:《大撒把》是有一点言情了,它里面老是在反映社会问题,还是在描写现实生活,认真在想问题。我觉得悲剧更容易打动人,喜剧可能当时一高兴后来就忘了。演了这么多年的戏我的感受是演好喜剧比演好悲剧更难。
南方周末:你和陈道明都不愿意提《上海人在东京》,为什么?
葛优:他拍这个电视剧主要是为了和《北京人在纽约》对着干。因为他在《北京人在纽约》里呆了不到半年就回来了,所以他心里老堵着这口气,一定要演一个主 角,然后就拉着我去拍《上海人在东京》了。这个电视剧虽然收视率高,但是和《北京人在纽约》一样,都是写的留学生的事,而且这样的题材《北京人在纽约》写 到头了,再写没有看头了。但后来也拍了,所以我们都很后悔。
南方周末:有人称你为表演艺术家,你怎么看?
葛优:表演艺术家这词儿千万不能乱用,就是一演员,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有理论方面的,我没有,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