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
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有的甚至打骂体罚。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
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合格的家长、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儿童的自尊心有什么特点呢?科学家们发现:
一、具有高度自尊心的儿童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在与人交谈中,他们乐于处在主导地位,而不愿意当听众。他们随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不为别人的挑剔所烦恼。
三、他们往往对世界问题颇感兴趣。
四、他们深信自己的能力,并确信能做好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孩子们的高度自尊心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的真正关心和尊重:
首先,具有高度自尊心孩子的父母不仅善于帮助孩子建立兴趣、爱好,同时也善于关心、了解孩子的大部分朋友,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对孩子们的正当需要能及时给予满足。
其次,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一般父母更为严格。他们要求孩子们品行端正,遵守纪律。他们用教育的方法而不是用惩罚的手段,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再有,在这些儿童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们总是用和蔼的态度、宽厚的方法来引导孩子遵守家庭生活准则。当孩子对家长有异议时,家长们总是能认真严肃地对待。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以新的启示:孩子们有高度的自尊心,对他们成长有利;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家长的引导有重要作用。
请勿伤孩子的自尊心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次因数学测试成绩差被老师当众训斥,并罚抄试卷三遍。平时性格内向的他,从此便更加精神压抑,离群寡欢,一上数学课就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后来竟发展到只要朝学校方向走便浑身发抖,上课常常觉得头晕眼花,耳边总回响着教师那尖刻的斥责声,度日如年。最后,家长不得不叫他休学。
这是一个受“心理虐待”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当然也是极个别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一怒之下,开口便训,且言语刻薄,什么“笨蛋”、“蠢货”、“没出息”,顺嘴劈向孩子,这种不经意的“心理虐待”却并非少见。
心灵虐待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 强迫型
根本不考虑学生(孩子)需要,强迫他们按老师或家长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权力都被剥夺。
这些孩子往往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这必将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 冷漠型
对孩子需要漠不关心,缺少亲近感和同情心。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帮助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这些孩子多苦闷、孤独。
三、 贬低型
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毫不重视,经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贬低他们的学习成绩,然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无主见。
四、 抹煞型
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从整体上评价他们,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抹煞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类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心灵虐待”实不可取。作为家长和学校的老师,首先要认识对孩子“心灵虐待”的危害性,认识到少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个性修养,慢慢改掉心灵虐待这个坏毛病,以耐心和情感打动孩子,尽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孩子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来源:父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