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又俗称为发烧。发热是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发热,每个宝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免不了会出现发热的现象。
发热的分度尚未统一,一般采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如果发热时间超过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宝宝发烧有过程吗?
·宝宝发烧了,妈妈该怎么办呢?
·什么情况下给患儿解热治疗呢?
·幼儿发烧到底是吃药还是打针好呢?
·输液效果不见得比药物快
·用药降温还是物理降温?
宝宝发烧有过程吗?
健康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口腔温度37℃,或稍低的水平,(肛温约高0.5度,腋温约低0.5度)。一天之中体温的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1.2度,如果体温升高或其变化超过这一范围,即称之为发热。
从发烧到退烧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用药,热就能退下来的,即使是用了退热剂暂时退热了,只要发病原因没有解除,过后又会发热的。
宝宝发烧了,妈妈该怎么办呢?
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宝宝发烧是儿科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从某种角度上讲,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但是发烧持续过久或者温度过高,尤其是当出现高热惊厥不仅可以引起机体的损害,还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当宝宝发烧时,妈妈应密切注意发病的情况,如果宝宝体温不很高,一般情况比较好,可以在家治疗休息。
有些年轻的妈妈一见宝宝有点烧,就希望医生给宝宝吃药、打针,要求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下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在未弄清病情之前,就急匆匆地把体温压下去,反而掩盖了病情,延误了治疗。同时,任何疾病引起发烧都有一个过程,病情的治疗也需要一段时间,对小儿的疾病应综合治疗。比如因炎症发烧,待消炎后,体温自然恢复正常,如果仅仅是服退烧药,一下子将体温降下来,不久就又会回升。
宝宝发烧时,应经常喂些白开水或糖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又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
宝宝发热,只是各种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所以,当宝宝发热时,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而不仅仅是退热。但如果当体温超过39℃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以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什么情况下给患儿解热治疗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若患者肛门温度39℃以上(腋下38.5℃)且有烦躁不安时,应及时给患儿解热治疗。以下情况即使不到39℃也应治疗,如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的孩子也应给予解热药。
幼儿发烧到底是吃药还是打针好呢?
用退烧药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
家庭用药有原则
1、短期低烧免用药
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经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
2、儿童发烧早诊治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发烧用药需十分小心,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此外退烧药也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药效后孩子还会出现反复,这些属于正常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脱衣散热,松解包降温,采用温水擦身、冰袋敷等物理降温。只有在腋下温度超过38.5℃时才主张给孩子吃退烧药。
肌肉注射
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
输液效果不见得比药物快
不少人认为打针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周晓勤告诉记者,曾有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看病,她诊断之后认为孩子不需要打针,吃点药回去休息一下就行了,谁知老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埋怨医生对孙子的病情不重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施先艳指出,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人患病后认为静脉输液比吃药和肌肉注射见效快、效果好,很多人无论得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就要求医生输液治疗,这其实是对医疗行为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唐汉生说,静脉用药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
有药学专家介绍说,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种药物并用可能因药物间发生反应,从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据统计,数种药物并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5种占4%,6-10种占10%,11-15种占28%
用药降温还是物理降温?
宝宝发热,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不要轻易使用各种退热药,以防产生毒性反应。首先应该调节居室的温度,保持空气流通,比如打开门窗或利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就有利于散热降温。
也可采用冰或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
用35~40%的酒精或30℃的温水拭浴,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水分的蒸发,也是一种相当简单的退热方法。酒精拭浴时,要注意不要拭浴头面及胸部。
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
延伸阅读———————————————————————
·小儿发烧,你别这样做
·夏天的感冒发烧有什么不同
·宝宝发烧急救拿准方法
了解更多宝宝发烧方面的知识,请进入儿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