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佛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每一座宝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来这里朝拜的臣民都惊奇地发现,原来菩萨就是自己的国王,而这样的国王当然是必须效忠和敬仰的。
此前,阇耶跋摩七世一定读过宫廷文学家对阇耶跋摩一世的赞美:“战斗中,敌人的武器疯狂地打在陛下的身上,但只像小虫咬了一口,或被女人用手轻轻地抓了一下,毫无痛楚。” 他喜欢这样的文字,然而阇耶跋摩七世比他的父辈们更懂得直观形象的雕塑比起优美的文字更具魅力和震慑力。四面佛丛林简直就像宗教的圣坛,引来无数臣民的顶礼膜拜。而巴戎寺的回廊壁画,国王领兵征战的浮雕栩栩如生,就像凝固的宣传画,大大加深了臣民对伟大国王的敬爱。
我坐在巴戎寺的高处,望着游客随着太阳的升高蜂拥而来,开始收拾相机和三角架。该走了!不过,我知道,即使我走得很远,巴戎寺四面佛的双眼依然会注视着我的背影。呵呵,佛光普照的日子,一定是美好的!
女王宫
斑黛丝丽寺,仿佛生命复活
尽管斑黛丝丽寺很多时候被人叫做女王宫,然而,我更喜欢她的原名,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名字。漫步在这样美轮美奂的寺院中,会有一种感动,来自朝阳下那一片凹凸有致的花纹,来自雕花窗棂上不断移动的艳丽光影。原来光阴可以变得这么美好,而且惊心!
将斑黛丝丽寺与吴哥数以百计的寺院放在一起,无论是谁都能一眼认出她来。一种女性般的细腻和美丽,不仅来自于红砂岩的天生丽质,而且来自于玲珑剔透的娇小和不胜其繁的精致。
没有巴戎寺那样摄人心魄的高度,也没有吴哥窟那样让人胆战心惊的石阶,斑黛丝丽寺更像是邻家的花园,适宜饭后散步,适宜驻足赏玩。
仿佛世界上最美丽的纹饰都被吴哥的能工巧匠采撷到这里来,用来装饰女神的花冠和阿帕撒拉(梵文Apsara,意为天女)的裙裾;那些缠绕的枝叶、翻滚的浪花,簇拥着婆罗门教中庄严的神灵与他们神武的座骑。即使有一点青苔,有一点斑驳,仿佛也是可以拆洗的衣裳,能想像到她本质的洁净。
阳光慢慢地炽热起来,照耀到阿帕撒拉裸露着的双乳和浅浅的笑靥,她们分明都是有体温的活着的神。宛如阳光里的莲花,虽不摇曳,却能感觉到她悄然滋长着的生命。
如今,许多游客都将斑黛丝丽寺当作雕塑博物馆来欣赏。事实上,在公元10至11世纪的时候,这里是吴哥王国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供奉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他舞蹈时既预示着灭亡也孕育着重生,人们因为惧怕而对他心生崇敬。
阇耶跋摩五世(968~1001年)正是这样做的。盖斑黛丝丽寺既然涉及伟大的信仰,其建筑质量就成为检验虔诚的标准之一。深谙细节重要性的阇耶跋摩五世对手下说,不求其雄,但求其美。斑黛丝丽寺长不过200米,宽不过100米,然而,盈盈池塘、珍稀树种、前庭后院、塔祠神龛……布局之美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经典巨制。
线条纤细的精致花纹,那些无处不在的人神鬼怪
由于设计上排除了人居因素,所以斑黛丝丽寺的每一幢建筑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神气。在结构安排上大大增加了自由度,怎么漂亮怎么设计。斑黛丝丽寺的塔祠小巧得异乎寻常,简直就像小人国的房子!朝拜者必须弓身曲膝才能进入,这样反而衬托了虔诚,增强了仪式感。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宗教故事,像立体连环画一样雕镂于塔祠和配殿的石墙上,让人知善恶,明是非。而塔祠外墙那些体态优美,生动逼真的女神,正好与人平视,亲切得像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妹。
我绕着斑黛丝丽寺走了三圈,那些门楣上、女神衣袂上层次分明、线条纤细的精致花纹;那些无处不在、栩栩如生的人神鬼怪,让我疑惑这是木雕还是石雕?一个能将石头玩得像木头的民族,需要多少的智慧和能耐呀?
回国查了资料才弄明白,红砂石的材质在制作过程中确有一段时日就像木头一样容易雕镂。一千年前,高棉人就懂得将红黏土加工成人造石,而在夯实成形之后,晾晒风干之时,让雕塑能手在其上雕刻创作,完全风干之后就成了坚硬无比、艺术无比的墙体了。像所有魔术一样,揭开了谜底,神圣的光环就不那么耀眼了。
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为斑黛丝丽寺倾倒。那些经历千年色泽不变、精美不改的艳丽,每次想起都无限欢欣。
吴哥窟
吴哥窟,夕阳眷顾下的美艳
即使对吴哥窟陌生的人,也一定见过吴哥窟主殿上的五座尖塔,因为它们就印在柬埔寨国旗的中央。
此刻,我站在五座尖塔护卫的神殿上,享受着君临天下的畅快。
吴哥窟的最高处若用数字来表达,就是65米,相当于20多层的现代建筑。其实,这样的描述十分枯燥乏味,因为它表达不了我攀登这个宗教圣地的一路惊愕,也寄放不了我透过雕花窗棂俯瞰茫茫丛林和红霞落日的惊艳和惊喜。
有人戏称吴哥窟主殿上的五座尖塔为“五个玉米”,这样的戏谑似可会心一笑,又泄露了某些人对宗教曾经的辉煌和宗教给予人的精神慰藉之重要性缺乏应有的尊重。每个读过吴哥窟历史的人,即使不对这个堪称奇迹的伟大建筑惊叹不已,至少也应该对它所负荷的艺术、历史、政治和宗教的意义有所崇敬。
吴哥窟是为供奉婆罗门教地位最高的神——毗湿奴而建的。毗湿奴相当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当世风日下,纷争四起时,毗湿奴就会出现在人间,惩恶扬善,匡正祛邪。因此,婆罗门教又将毗湿奴称作保护宇宙之神。
阇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是吴哥窟的缔造者,这个出生入死于乱世中,并将吴哥王朝带向强盛的帝王,要以倾国之财建造吴哥窟,以表达对毗湿奴的顶礼膜拜,希冀这样虔诚的信仰能给吴哥王朝带来长治久安。经过长达37年的兴师动众,建筑面积达195万平方米,周围有宽195米,长5.4公里护城河环绕的吴哥窟终于建成了。这是一座无论从建筑技巧,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奇迹的伟大建筑,足以与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相媲美。
走过250米的天界桥,进了吴哥窟的正门,一条长达500米的笔直大道通往主殿。三层完整的同轴心式回廊,逐层增高托举起五座尖塔护卫的神殿,这就是古代高棉人对“天堂”的完美想像。通往“天堂”的台阶以70度斜角向上延伸,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斜度,明摆着就是要考验人的虔诚。无论是高僧还是帝王,要登上“天堂”,都必须靠自己手脚并用地爬上去。
通往“天堂”的台阶以70度斜角向上延伸
当然,不想冒险攀爬的旅行者亦能在一二层的回廊中寻找到很多乐趣。吴哥窟的回廊浮雕只能以气势恢宏来形容,它或许没有斑黛丝丽寺那样精美到每一个细节,然而,浮雕的信息量之大简直可称为婆罗门教的史诗。一层回廊的东墙是“乳海翻腾”的美丽传说,西墙是“神猴助战”的激烈场面,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传奇故事,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事先没有做功课的人看得云里雾里,对婆罗门教有所了解的人则看得津津有味。到吴哥窟欣赏古迹,知识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
我特别喜欢夕阳中的吴哥窟回廊,柔美的金黄色慢慢地移动着,像一双充满温暖的手爱抚着那些浮雕。如果是花草,会因为这样的爱抚而盛开;如果是阿帕撒拉,会因为这样的爱抚而娇媚;如果是凶残的魔鬼,也会因为这样的爱抚而变得可以救赎……
当然,夕照中的“天堂”之美比回廊上的浮雕更为震撼。四周是镀了金边的雕花窗棂,每个窗棂之侧都有阿帕撒拉修长的身影,风姿绰约,艳光四射。夕阳一寸寸地爱抚过她们飘扬的裙裾、精致的腰带、裸露的丰满双乳、脖颈上一圈圈的项链,恬静俏丽的脸颊……
在这样的瑰丽中,我愿意跪拜。那是一种臣服,五体投地!
从塔布笼寺到圣剑寺,有一种爱恨纠缠不休
塔布笼寺与圣剑寺虽然相距十多公里,却有着相同的风貌:残垣断壁上是巨蟒般缠绕着的古树,岁月的力量在这里就是无限沧桑的容颜。
建于1186年的塔布笼寺,也是阇耶跋摩七世的杰作。他在修建巴戎寺时,没忘记专门给他死去的母亲建造一座用于祭祀的寺庙。曾经的隆重仪式,曾经的皇室辉煌都随一颗孝心的停止跳动而渐行渐远,成了岁月里最引人叹息的迷宫。
在中国西南边陲也能看到树包塔或塔包树的奇观,然而,比起塔布笼寺与圣剑寺来,那些奇观的震撼力太小,这是两军对垒与两人对打的区别。
平时没有留心植物的倔强,总以为那是被人类玩于股掌之中的生命,我们可以让它们绿遍山野,也可以让它们变成筷子,变成牙签。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看似柔弱的植物将石砌的寺庙变成了废墟,坚硬的石头崩裂开来,呈现出内在的脆弱。塔布笼寺那个最著名的长臂猿一样伸开来的树根,至今仍然用它始终不懈的温情缠绕着看似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当然,有些人并不将这样的纠缠看成爱,而是看作一种生死较量。
圣剑寺
圣剑寺曾经是佛学院,并一度成为国王的住所,这样亦僧亦俗的地方,总是会有一些异乎寻常的景观。圣剑寺的塔门一重又一重,绵亘远去,像是没有尽头的链接。穿行其间,美丽的阿帕撒拉或仍完美或已残缺,而苔藓和藤蔓却像色郎的手爬上她们丰润的手臂和性感的双乳,恍若正义与邪恶总要找一个地方一决雄雌。
坍塌的乱石时而堵住我的去路,然而,对美的搜寻并不停歇。那些华丽门楣与窗棂,那些孤独的廊柱与断壁,在眼波流转中,它们穿越时空的恬静和守望,总让我对弥漫其间的醒世恒言心领神会。
阿帕撒拉,又是这些美艳的阿帕撒拉,在圣剑寺的舞者大厅,她们一改端庄站立的风姿,手拉手欢快地跳着舞,洋溢着荡人心魄的飘逸。看看这些在阳光下跳舞的小仙女吧,时而独舞,时而群舞,她们发髻高耸、衣袂飘然,让残破的寺庙至今依然荡漾着春风拂面的气息。时至今日,柬埔寨人还总是把自己喜爱的女人叫做阿帕撒拉,那是对女人最崇高的赞美。
巴戎寺,等待“高棉的微笑”
清晨5点的风吹来,凉凉的,有梦的味道。三轮车御风而行,奔向吴哥通王城,穿越城门时本该有入门的感觉,由于天黑,我不大像个旅行者,倒像是个文物窃贼。三轮车停下来的时候,一群狗围了上来。不禁一惊,司机说没事,都是些好狗,不咬人的。嗯,经过巴戎寺四面佛长年的微笑熏陶出来的狗不善良都难呢!
打开手电筒,一缕光沿着残破的石阶铺开,在一个没有人只有神的世界里,寂寞和恐惧很容易像无边的黑暗一样压来,挟持着一颗脆弱的人心。不是说清晨的吴哥总是人潮涌动吗?为了看丛林日出,人们总喜欢拥挤在一起,以增强兴奋度。然而,在清晨5点半的巴戎寺,我依然觉得孤独无援。倘若司机不是个好人,或者这里事先藏着个坏人,对我来说,高棉的微笑都可能变成狰狞的记忆。
天慢慢亮的时候,零星又来了几个旅行者,心神已定的我开始在朦胧的光影中欣赏着逐渐清晰起来的宝塔丛林,有49座啊!每座佛塔的顶端都有一尊四面佛,慈、悲、喜、舍的表情里都凝聚着一股神秘的气息,给人温暖,又让人敬畏。无论站在哪个方位,都能感受到那一双双目光,如慈爱,如威严,像无所不在的保护,也像无所不在的监督。
在世界宗教建筑史上,巴戎寺算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建筑语言要完美地表达宗教理念就不容易,还要表达国王的政治理念,无疑是难上加难。然而,巴戎寺做到了!准确地说,是吴哥王朝的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5年)做到了。这个虔诚的佛教徒将巴戎寺建在吴哥通王城的中心,而他的皇宫却靠一边去,因为他深知只要将宗教信仰传播好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就能轻易地得到施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