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美术馆的建筑- 国家历史古迹
这栋庄严的建筑物一度是圣约瑟书院的所在。那是由拉萨尔兄弟所经营的天主教男子学校,于1855年由创办人吉恩•马里耶•伯勒神父奠基。圣约瑟书院设在勿拉士巴沙路长达135年之久,最终搬迁别处,让位给新加坡美术馆。旧址修复后楼面面积目前为10,000平方米,设有14个可充分控制室内湿温度的画廊,外加参考图书馆、礼堂、多功能大厅、美术馆精品店、几处庭院,以及DOME咖啡座,整体上足以确保访客能享受到优质的时尚生活体验。1.中央大楼
中央大楼的长方形部分于1867年建成,是整个建筑结构中最古老的部分。宏伟的古典风格楼房正面(包括圆屋顶)由法国神父查尔斯•本尼迪•那因所设计,是后来添加的,建于1903年。场地周围原本有铸铁栅栏围住,后来被现代式的墙壁所取代。为了让美术馆的形象更为平易近人,这堵围墙早已拆除。2.玻璃厅
此处原为体育馆,三面敞开,于1950年代经过“现代化”以后,成为学校礼堂,名为“黄仲涵礼堂”。当时,所有的拱门都被削平,陶立克式圆柱一律改为单纯的圆柱形,并且还增设外墙与窗户,以形成封闭式的礼堂。如今,此处已根据原有绘图和在现场找到的证据还原,再度将两边的庭院连接起来,视觉上相通无碍。为了容纳冷气输送管,天花板已变得稍低。厅堂内更设有美国艺术家戴尤•齐忽利五彩缤纷的波斯玻璃装置,堪称锦上添花。这玻璃厅经常被用来举办公司聚会或婚宴。3.展厅
中央大楼大部分的展厅,都是将围成课室的多面横墙打通而形成的。新地板以钢筋混凝土构成,加上木条终饰,在设计和建筑上都以能承受展厅的预计载荷量为旨。既有的墙壁加上了新的墙壁系统,其中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轻型墙壁、绝热材料以及防潮层。墙的上方装有图画横杆,供挂放画作之用。4.礼堂
礼堂即是以前的小教堂。小教堂的所有重要元素都保存了下来-包括装圣水的小盆、基督苦路像、原有的压制钢天花板和护壁板,以及原有的混凝土地砖。墙壁的橙红色也是原来的颜色。当初当局接管校舍来为美术馆进行建筑时,便已发现这里的老地砖缺了几块,如今都已经以与老地砖互相配合的特制新地砖补上。小教堂外有一块饰板,纪念了圣约瑟书院1900至1914年之间的院长迈克修士(1856-1936)。他曾在现在所保留的3栋旧楼古迹的发展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间礼堂如今将用来举办讲座、专题讨论会、研究班讨论会以及影片放映,而且还是人们用以举办婚礼的热门场地。5.安德逊侧楼
这栋建筑物原本称为安德逊大楼,是按海峡殖民地1904至1911年之间的总督约翰•安德迅爵士的名字而命名的。海峡殖民地政府曾经就有关建设经费给予慷慨捐助。大楼原本附有伸入庭院、占据庭院不少空间的楼梯,已大抵在1950年代拆除。后来,大楼两端各别增设了一座现代式楼梯,大大地破坏了整栋建筑物的外观之美。为了恢复安德逊大楼原有的光辉,这两座楼梯最终也拆除了。如今,安德逊侧楼是行政办事处、研究资料室和参观人士俱乐部的所在之处。6.奎因街侧楼
这里曾经是修士住宿处的所在。旧有的楼房太狭小,难以进行改建来适应美术馆使用上的需要,唯有让位给现有的全新大楼。新楼在设计上与旧楼古迹整体的韵律和构成配合无间,同时看上去又富有现代感。楼面铺上具有时尚设计加工的机械预制混凝土板,与旧有楼房的古典式手工装饰互为反差。美术馆较多的展厅都设在这一部分。7.庭院
庭院原为学校的四方院子,地面铺上柏油碎石,作篮球场及停车场之用。如今,东面庭院的底下已建有一个地下层。两个庭院都铺上了圆石块,并且将用来展示雕塑品。
新加坡美术馆位于市中心的勿拉士巴沙路,地点方便,是举办公司聚会或一般社交聚会的理想场所。玻璃厅、礼堂、庭院和参观人士俱乐部每日可供作活动用途之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