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方和妻子的合影。叶方供图
■叶方
“四转一响”结婚必备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时期结束了,破四旧、立四新已经不再有,人们结婚开始时兴在家里摆几桌酒席。虽然当时工资不算高,食品还需凭证供应,但人们的生活开始好转,奖金也越来越多,要结婚登记的人们也要想办法为“四转一响”奔波。
所谓“四转一响”就是单车、衣车、手表、电风扇和收音机。一辆“永久”牌单车要170元左右。一块上海石英手表要125元,“飞人”牌或“蝴蝶”牌衣车要150元左右,还需要华侨票50张或工业票,一台“钻石”牌电风扇也近100元。另外,要是你再买上一个“海燕”牌或“凯歌”牌的收音机就凑够“四转一响”。还有,到商场买衣柜和大床一定要凭结婚证书才能购买。
另外,郊区的农贸市场已经开始有一些东西卖,但要一大早骑自行车到很远的新市或黄岐等市郊的地方才买得到。
那一年,我们这些老三届的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锻炼了七八年以后,终于回到美丽的羊城。我也回到西门口旧城墙脚那一条熟悉的横街窄巷、童年时代生活过的旧居。
我们这一代老三届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回城后,也到了成家年龄。
我和女朋友都当过“赤脚医生”,同样的际遇让我们有了共同语言。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我们马上打算一起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庭。
当时,结婚首先要在自己单位办一张证明,再到街道办事处登记。我俩领了结婚证书后,开始为婚礼的大小事情奔忙:买大床、衣柜,做家具布置新房……除了家里平时剩下的一些肉票,还要想办法问别人借一点肉票。
假日,我和几个“兄弟”专门抽出时间,借了一部三轮车到女方家送彩礼(衣车、棉被、樟木柜等)。两家人整天忙个不停,一直到办喜事那天。
走后门租“的士”接新娘
结婚当天,我清晨醒来,马上和几个“兄弟”一起骑车到郊区的“黄岐农贸市场”买鸡、鸭、鱼和新鲜蔬菜,经过芳村的时候还买了一些鲜花。
等这些事情都办妥了,已经将上午10时,我赶紧穿好新郎礼服——一件的确良(算是当时最好的衣服了)和一件西装上衣(到上海出差学习时特意买的),然后再去接新娘。其实,新娘住得不远,但必须租“的士”去接才显得威风,有排场。
那时,街上“的士”很少,要走后门借助旅行社才能租到几辆“的士”,我和几个“兄弟”坐上“的士”,又在广州几条大马路上绕了几个圈,才到女方家接新娘。女方家关着门,要给“大利是”才开门,但是,“的士”不能在路边停太久。于是,我们早有准备,七八个壮男很容易就敲开了大门,再把一封装有十九块九毛九的“大利是”交给“姐妹”们,很快就顺利把新娘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