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1913年11月,卡地亚的印度印象展览在第五大道轰动一时。20件灵感源自于印度艺术的珠宝作品同时被收录在一部先前从未出版的艺术品目录中,而这本目录封面采用的正是印度传统的细密画。卡地亚所展示的作品广泛汲取了伊斯兰和印度的艺术元素,设计款式多样,风格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莫卧儿玉石、红宝石珠,还是雕花祖母绿:这些绚烂夺目的印度宝石都承载了历史的轮回,记录了文明的变迁——它们最早于16世纪被西班牙人在哥伦比亚发现,随后被葡萄牙人贩卖至印度,最后历经百转千折回到欧洲。这是一段文化与珠宝制作携手相伴的旅程,而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卡地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卡地亚,传递印度之梦
这一场宗教与文明的邂逅,使卡地亚得以汲取印度的神话、符号、珠宝传统以及它的神秘作为创作的源泉。在这片充满着创造与自由的土地上,卡地亚这位珠宝大师终于可以将古兰经的诗句雕刻在1930年为阿迦可汗(Aga Khan)制作的祖母绿上,它又在另一块祖母绿上雕刻了端坐于虎皮靠椅上的印度教苦行神----湿婆(Shiva)与帕尔瓦蒂(Parvati)。后来这块祖母绿被用作于1925年纽约工坊制作的一条项链的中心石。印度的宝石切割方法一直独树一帜:红宝石和祖母绿被刻以棱纹或雕以图案,而钻石则被切割成带有棱面的椭圆形,或玫瑰形。这些来自于印度斋浦尔,饰以红、绿、白色花鸟图案的小巧珐琅盘,正是这一不朽工艺的最佳见证。卡地亚别具匠心,将这种珐琅盘镶嵌在化妆盒和香烟盒坚硬且绘有图案的外框上,创作出精致华美的作品。
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与融合对卡地亚的风格产生了全新而大胆的影响。更出人意料的是,花朵和各类象征性的图案并没有与卡地亚的几何风格抵触,相反却相得益彰,甚至使几何风格得以升华。克什米尔披肩上的莲花、棕榈树与锥形叶簇图案并配以斜点花纹,轻盈中渗透着强有力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卡地亚早已通过作品传承至今。
印度风格化妆盒,1956年,卡地亚巴黎
饰有珐琅铜盘、金色皮质内衬的印度风格化妆盒。
金色、青绿色、蓝色的绿玉髓
内置一面小镜和四个分格,包括一个装有脂粉和粉扑的带盖粉盒、一个贝壳梳子、以及一个小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