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2月,一个消息从艺术圈传出:艺术家艾未未将免费带领1001个人到德国参加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并将这个活动命名为《童话》。艾未未同时声明,对参加者不限身份和职业,任何18岁到60岁的人都可参加。这样的观念艺术在目前的中国尚属罕见,用3000万人民币送1001个身份各异的人出国被视为疯狂之举,一时间引起舆论的汹涌大潮。如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在即,《童话》的第一批200人于昨天(12日)启程前往德国。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德国的艾未未,了解《童话》的最新进展。 80个人的团队提供服务 拨通电话时,艾未未正在前往卡塞尔的火车上,信号时断时续。为这个阵容庞大的活动,他很忙碌:“在北京有我的两位助手,与第一批人同机飞到法兰克福,在法兰克福有我另外的几位助手,将把他们送上开往卡塞尔的大巴,一路接力。”这个活动报名者众多,艾未未倾向于挑选“平常状况下根本出不了国的,或者说出国对他意义特别大的”,包括大学生、无业者、农民、工人、独立艺术家、乡村牧师等等,有两位侗族农妇甚至没有名字。这使得艾未未的组织工作相当繁复困难:“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有40名,还有40个当地的志愿者,甚至连厨房师傅都带过去了。”本届卡塞尔文献展预计有65万人参观,当地的旅馆已经全部爆满,艾未未找了 大众汽车的一间3层厂房,改装成集体宿舍,男女各一层,安排了几百套床铺、被褥等一应生活用品,作为《童话》参与者们的住宿地。“我们在这里要给他们安灯、铺床、做好饭菜,安排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1001人将分为5批先后前往卡塞尔,分别在当地呆一个星期。 参与者完全自由 虽然是以“看展览”为由头,艾未未并不要求这一千个人一定要看展览。“他们可以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看展览,也可以完全不看展览。他们可以像任何一个人一样,旅游、喝啤酒、蒸桑拿,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至于卡塞尔文献展,艾未未认为这一千人里,有很多人“完全有可能看不懂展览”:“因为当代艺术的语境非常狭窄,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当然,里面也有非常好的作品,更广泛地和今天的生活有关。但我希望让他们自己去鉴别。我们会提供一定的辅助,但不会干扰到他们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 欧洲各界高度关注 《童话》是卡塞尔文献展上最大的一个艺术活动,引起欧洲各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每天的宣传铺天盖地的,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的媒体。”艾未未说:“我们已经把90%的媒体都辞掉了,剩下每天我还要接受三家媒体的采访,都是国家级的报纸、电视台。不仅是文化媒体关注这件事,政治、经济、社会类的媒体也很感兴趣。我想因为这不是一个传统的绘画、雕塑作品,与中西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关系密切,这是当下西方人很关心的话题。同时它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这些人是些什么人,是怎么来的,来了怎么生活,将会遇到什么……有简单的问题,也有尖锐、深刻的问题,都是媒体感兴趣的。” 不仅如此,《童话》也被德国各阶层的民众所关注,上至德国总统,下至普通市民。“16日我要和德国总统一起进午餐;德国的农民协会希望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基地;当地的歌手希望我们去参加他们的演唱;每天都有德国普通的人对我说‘我们很喜欢你们的活动,很欢迎中国人来,希望你成功’。” 这些艺术之外的境遇让艾未未很兴奋:“我个人只对新的经验和新的可能性感兴趣。所谓新的就是过去的经验不可再用。这一次活动所遇到和解决的问题就是这样,已经不是艺术范畴的问题。我不在乎别人说这是不是一项艺术,或者说我是不是艺术家。我只知道什么是我感兴趣的。”这些社会各界的反应超过了艾未未做这个活动时的设想。他说:“做大作品时,我只用最简单的方式设计。但我认为作品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会自然地生长。它现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就是它生命力的表现。” 《童话》只为了证明“可能” 不管外界怎么注解,艾未未一直坚持,他做这个活动的目的很简单:“我要证明的只是‘可能’。这里面有很多人,不要说出国经验,连出省的经验也没有,没有任何语言的辅助,可以用‘天真’和‘无知’来形容他们。他们要出国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但在《童话》里实现了。我认为做这个活动,让晦涩的当代艺术和这样的人群相碰撞,将产生出很特殊的结果,这些结果在每个参与者的经历和认知里。”艾未未表示,他最关心的是这次德国之旅对这1001个人的影响:“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兴奋、幻想和焦虑。这一次经历,在他们人生中有什么影响,是我最想知道的。”
他也坦言,完成这个超大型的活动,困难超乎他最初的想象:“这件事情的困难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但仍然很小。它的困难和这么多人的愿望、热情、帮助相比,微不足道。每一个参与者都克服重重困难,办签证、拿护照,北京、上海地跑。所有人都用很大的热情做这件事,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