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进到学校里,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
一说到孩子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冷着了没?长个了没?然而在我们给予孩子充足营养,开发他智力的时候,我们却很少想到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根的这句话道出了培养人的良好品质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也有“三岁定八十”的老话。这句话也揭示了培养人的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我们家庭中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呢?
父母的教养态度
家庭教育的重任降在了家长的肩上,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的教养态度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较大的影响的。简单说如果以保护、不干涉、合理的教养态度去教育孩子,就容易使孩子培养成具有领导能力强,态度友好,很受人欢迎的,而家长如果采取拒绝、干涉、溺爱、压迫的态度,那么这些在孩子的身上的显示则是适应差、依赖性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要树立榜样形象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从小接触的最多的是父母,自然而然地会把父母的言行举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
孩子稚嫩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我们只有坚持正面教育,给孩子树立正面的典型形象,才能使孩子永远信心十足,并且学人榜样。教育手段是很多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讲故事、看图讲述、来方式进行培养孩子的品格。在父母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诱导,要有经常性和持续性。同时,要以身作责,言传身教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形成自己良好的品格。
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孩子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
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后把玩具摆得整齐些就更好了;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 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 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
从简单的劳动开始做起
1、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以后打下基础。
2、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要敢于面对自己做的的事情,不要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去改正。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做错事情了也不会去提醒他,没有进行教育让孩子觉得我做错了没有人来说了,就会养成习惯。要使孩子真正能做到这些,最主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过错一味的指责,没有用到好的方法去教育,很难培养孩子的品质。对于现在在的孩子来说都是家长的宝贝,都不忍心去教育他们,发现有的孩子说谎了家长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解决。有的行为孩子也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因此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有明智的做法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好榜样。
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
同情心的培养,不仅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孩子的社会性,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平时,从孩子的学习、生活水平中我观察到,同情心强的孩子,在交往中,能够理解和尊重同伴的需要,表现出较多的谦让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在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希望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的孩子就很难与小朋友相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灰姑娘》《三毛流浪记》《白雪公主》等故事,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启发孩子思考,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弱小值得同情的人。另外让孩子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孩子好奇心,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另外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可以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中
要把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如果小毛病不在意,偶然的过失不理会,品德问题就会越聚越多,最终必然导致质的变化。那时再来大抓特抓,恐怕是“亡羊补牢”的深刻感叹了。
家长的经验谈
“家庭和幼儿园要同步抓”——大学老师 雷女士 儿子5岁
家园结合很重要,缺一不少。我儿子班上有一位小朋友,把小朋友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橡皮带回。可当老师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的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对症下药”——幼儿园老师 李老师 女儿4岁
对孩子进心早期品德教育,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出教育要求,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手段及方法,要特别注意不能“成人化”、“小学化”、“一般化”既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特别是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又要注意培养孩子性格中所具有的独特性。
“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工程师周先生 女儿 5岁半
孩子贪新厌旧,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直接教育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外,还应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法。如通过谈话、游戏、学唱儿歌,评比讲卫生的好孩子等形式来进行教育。此外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强和巩固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
“充分利用心理暗示法”——心理研究员 余先生 儿子 6岁
为人父母,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知道了心理暗示的厉害,我们就要自觉运用良好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掌握心理暗示的多种形式。一句话:你想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积极暗示去引导孩子。
责任编辑:天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