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经济在很低端的基础上起步,不光是传统的制造业,即使一些引进外资的新型行业高污染并不少见。笔者曾经看过两本书:《寂静的春天》和《大熊猫忧思录》,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实在触目惊心。一些所谓的新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的潜在污染相比之陶瓷制造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而这些大企业在高端的环保投入下几乎是无利不图。
而陶瓷行业却大不相同,作为承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传统制造业,完全可以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与时俱进,脱胎换骨,蜕变成全新的清洁型生产企业。笔者曾到诺贝尔、爱和陶、兴辉、蒙娜丽莎等陶瓷企业生产车间参观,发现他们的陶瓷制造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并不是很多媒体所说的非赶走不可或置之死地而后快。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陶瓷产业几乎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迅速发展的。有广东、山东、福建、四川、湖南等产区迅速崛起。但整体上看,包括广东的佛山在内都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更不用说内地,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工业产值,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陶瓷产业的发展打开绿灯,使得许多企业家、特别是从昨日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最大最快获得利润,使得陶瓷企业的建设完全变了样。当过了二三十年,口袋里有了真金白银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企业生产,是如此不和谐,同时在人们普遍有了环保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今天,陶瓷企业成为必须割之的“毒瘤”,其兴亦忽焉,其亡也悖焉,今日之果乃昨日之因。
我们不妨看看华东的台资陶瓷企业,这些企业身处经济发展好过珠三角的“长三角”。同样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这些企业多年来却波澜不惊,并未受到赶走陶瓷产业整治的困扰,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在建设之处,就有一个良好的长远规划,重视清洁生产,重视产品的环保标准,这是其它产区的陶瓷企业十分值得借鉴的。
笔者没有责备这些企业家的意思。陶瓷生产时至今日,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新型产业,这不光是广东佛山陶瓷企业可以做到的,更是其它陶瓷产区,特别是正在崛起的新兴产区,需要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