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失眠的就诊人群来看,呈现职业化、年轻化、高端化趋势。从性别上来讲,女性比男性要多。她们大多有难以抵挡的生活和生存压力,且很多人是远离父母独自异地打拼。同时,也与这部分人群睡觉时间不规律,熬夜玩电脑、泡酒吧等因素有关。
专家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在起初遭遇睡不着的时候,会通过自己的一种方式去缓解。有的人甚至形成了紧闭门窗、关闭手机、戴隔音耳机、热水泡脚、放轻音乐、看一会书催眠等十余个“睡前仪式”,希望藉此能改善睡眠。起初,睡眠还能有所改善,后来发现进行完一系列仪式之后,仍然睡不着。但是作为一些职场达人,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神经类疾病,更不愿意去神经科接受治疗。有些人即使去了,看到那些类似于安眠药的西药,心理上也非常拒绝。
对此,列举了白领常见的一些睡眠的误区:
一,对睡眠时间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每晚睡眠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或应该上床后立刻入睡等,否则便是失眠。其实,偶尔出现的睡眠时数减少等睡眠障碍,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应答,一般都可以自然缓解。
二,担心失眠会导致身体脏器的严重病变,把白天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易激惹等以及所有的躯体不适均归咎于失眠的影响,把睡眠当作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睡眠成了重中之重,从而对失眠产生恐惧感。其实,人体的日出昼伏是由睡眠—觉醒机制调控,短暂的睡眠障碍并不会干扰正常生理,“一周有两天睡不着,并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
三,有一些不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晚上很早上床试图“培养”睡意,甚至进行一系列的“仪式”酝酿睡意;早上醒来后也要长时间试图再睡;日间较多时间躺于床上,试图补足睡眠以及中午较长时间的午睡等。其实,长时间的日间睡眠反而会干扰人体睡眠—觉醒机制,使夜间睡意的出现更困难。面对夜间长时间觉醒和夜间环境,许多患者继发焦虑、抑郁等症状,结果是许多患者白天昏昏沉沉、思睡。可到晚上进卧室,特别是躺到床上后,立刻紧张不安、思绪万千而致数小时无法入睡。情绪随之会变得更加焦虑、恐惧、抑郁、心烦意乱,甚至生不如死的自我体验。夜间焦虑与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失眠导致焦虑,而焦虑又加重失眠。
四,长期对药物治疗抱有敌意。对确诊为原发性失眠症或继发失眠症的患者,如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症状持续并引起其他方面改变时,医学治疗是必需的。很多患者都认为改善睡眠的药物,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等不良反应而拒绝服用,从而使失眠症状不断加重。其实,失眠的治疗方法是多样性的,包括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治疗等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例如,助眠西药通常对快速入睡会有帮助、中药则对改善夜间早醒和多梦效果较好,物理治疗对改善长期失眠引起的头昏倦怠和焦虑较为显著等。
对此,提出几条改善睡眠的建议:首先,只在夜间睡眠。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在日间睡眠,即使感觉疲乏倦怠也不要卧床。第二,只在有睡意时再上床。不要做卧床阅读、看电视等与睡眠无关的任何事情。王挺主任强调,要培养与卧室和床的“条件反射”,看到床和卧室就要有睡意。第三,上床后半小时内无法入睡或夜间早醒后半小时内无法再入睡时,选择穿衣下床和离开卧室,以独坐或轻微阅读等待睡意。第四,药物和其他治疗可以帮助你而不是相反。记得是在睡前服药而不是半夜,更要记得只有现在服药,将来才有可能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