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篪,出生建筑世家,获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学位。2004年回国后致力于倡导与分享纯正美式家居生活的品质与内涵。在其二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中,涵括在中美两国不同的创业经验。他的设计类型纵横建筑、室内、景观与家具设计领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设计人。
中VS美
吴天篪27岁时去了美国,十五年后他又回到了老家湖南长沙,反反复复的经历让他对中西设计文化感触颇深。“1989年,我顺应九十年代初期的出国潮流,举家迁往美国。在美国生活多年后毅然回国,突然发现北京竖起了很多外国人设计的建筑。同时,国人对待设计师的态度也给我带来极大冲击……”
在美国,没有一家设计公司会出钱为自己打广告,因为他们过往做出的案例就是最好的广告,虽然全世界都要求优秀的设计师必需具有良好的营销能力。“美国人对设计的坚持令人钦佩,宁可保持着鲜明的个性。而客户方更不会更改设计师的概念和方案,他不认可你,最多只会提议重新换一个方案。”
美国的设计师不会随意为了客户让自己的作品妥协,这种做法使得设计这个行业更纯净。“在国内,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因生活生存的压力,有的人住在非常简陋的小屋里,不得不去接并不满意的单子。让我困惑的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诞生出服务于高端家居的优秀设计师?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设计行业,在设计上的造诣与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都在鼓励现在的年轻设计师挺起腰板与洋人设计PK,前提是自己的本领要先过硬。
中美设计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是先有酒店、宾馆后有家庭装饰,所以会出现家里装饰得像宾馆、酒店一样的反常现象;而美国是先有家庭装饰,后有酒店、宾馆,因此很多美国高档的酒店、宾馆装饰得如同家庭一般的感觉,所谓宾至如归的最佳诠释,不知我们的酒店设计师做何感想。
创业成名不必趁早
46岁,吴天篪经过五年在长沙的积累,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再次将家搬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这里云集了海内外诸多优秀设计师,对于我们创业类访谈的主题,他对创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曾在美国和朋友合伙开过一间公司,因经营问题不久便暂停。在美国创业并不容易,美国法律对个人注册建筑公司方面有严格的资金要求,不像国内注册公司很简单;其次如果想获得较多的业务项目,并依此在美国市场施展拳脚可谓举步维艰。经过在长沙五年的摸索,我想自己是时候主动去做些事情了。”
吴天篪在北京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闲暇之余,他开始考察北京的房地产商的样板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北京80%高端房地产项目都是美式风格,外表看来确实原汁原味,但走进屋里你会大失所望,这么好的地段,却糟蹋了那些室内设计。”
前些年的各种设计类工作已为吴天篪带去了满满的,现在只想做些纯粹的设计,能将纯正的美式家居带到中国,不为蝇头小利,只是单纯的去做好它。不少大师创业都是在五六十岁后,好的作品只有到了一定年龄后才能有所心得体会。我今年48岁,现在我这样年纪的人不少都开始计划退休,而我才计划着新一轮的创业。”
现在年轻的设计师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要不断提升自己。做设计不难,难在你是否真正对家居生活的热爱。因为优秀的家居设计作品都建立在你对生活熟悉程度上的。提升品位,需要我们这个行业所有人一起努力。
纯美风格从寻根开始
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虽然大相径庭,但美国人在室内设计上一直视英国皇室为先驱。“这与早前他们的政要含有英国血统有较大关系,如果你有兴趣了解这些根源,不妨去看看《女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英国人那种优雅是骨子里的高贵,与法国奢华夸张的做派完全相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欧美为代表的一股新风吹到这个新兴的国家,并走进国民家庭中去。“在民国初期,最早的舶来品就是美式家居。现在一般的人会将美式误解为欧式,是因为对美式文化参透不足。现在纯正血统的美式市场在国内尚未开发。去年国共题材的影片如《风声》等里的室内场景,居室都是“比较美式风范”。
新中国成立前后,当时美式风与普通老百姓生活隔得比较远,只有条件稍好的才购买“西化”家居。毕竟中美两国生活方式不同,我们原先只是想喝茶,后来又想喝杯咖啡,于是中式家居的布置比较局限便有了突破。旧时中式的椅子是文化的产物,如果你想体验一杯咖啡时间的舒适,中式家居在此时便再难以符合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