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之,到早晨四、五点钟,母亲还灯火通明不睡觉,到了大白天却放下房间窗帘,在黑暗中呼呼大睡。连续过这种放行性生活,其颠倒的节奏便传给雕儿。由于胎儿的脑子非常敏感而且成长快,若母亲以生活长期混乱,胎儿脑于的生活节奏也将混乱。
虽然有光明和黑暗之感,结果形成了与“光明是白天”,“黑暗是夜晚”这一自然节奏完全相反的夜行性记忆。由于年老糊涂,常常有人不能区别昼夜,这也许是生活钟变到破坏引起的。

母亲连续过夜行性生活,婴儿的生物种可能生来就被破坏了。听说非洲乌干达的婴儿出生后立即会笑,生活第二天借助母亲的手能坐起来,脖子稳定,生后六周至七周,自己能稳稳地坐住。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婴儿,出生后起码要两个月不会笑,五个月左右才会坐起来。乌干达与发达国家的婴儿成长速度不同,我想这一定与母亲生活方式不同有关在人工照明不多的乌干达、母亲在“晚上睡觉,白天劳动”的自然节奏中生活。这一生活方式给胎儿发育带来了良好的结果。
母亲妊娠期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的节奏一致,胎儿的生活节奏得以正常,出生后的婴儿发育加速。

即使在漆黑一团的腹中,胎儿也能感觉到光明和黑暗。听此一说,母亲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若母亲在大白天睡觉,而在晚上整宿不睡觉,连续过这样的生活,胎儿会吃惊而焦躁不安。到了深夜便打瞌睡,这是我们人类作为生物的生活节奏。这称为“生物钟”。上面谈到,母亲感到光明时,其情况传至胎儿大脑,并正确地在胎儿脑中的生物钟上。而且,我们人类诞生以来就继承了“遗传因子记忆”的时钟。我们人类的生活节奏是黑暗时瞌睡,光明时觉醒。
把这样的生物钟传给胎儿,全凭母亲妊娠时的生活节奏。例如,母亲在妊娠期过的是早起早睡的这一正确的昼行性生活,胎儿就能学会规律的生活节奏。据说早起早睡的孩子大脑活跃,胎儿大脑活跃达许是得益于母亲早起早睡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