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宏观部分)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 ,宏观经济学,
作者: 高鸿业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8-1字数: 485000版次: 2页数: 400印刷时间: 2004-2-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003337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宏观经济学系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这本教材的学习对象是西方经济学,所以有必要对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加以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本书除了包括宏观经济学的传统内容外,注意对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一些新发展加以跟踪和介绍。如书中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引入了动态总需求曲线和动态总供给曲线考察通货膨胀和产量的调整问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两个在当今有较大影响的宏观经济流派。此外,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书中加大了对国际经济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
2l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自出版以来收到了广泛的好评,它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首选教材,并被指定为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西方经济学部分的主要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目录
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七节结束语
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第六节乘数论
第七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
第八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九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节结束语
第十五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IS曲线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第五节IS-LM分析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结束语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结束语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政策
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
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六节结束语
第十八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第五节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第六节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第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八节结束语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
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第四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第五节结束语
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第一节汇率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三节IS-LM-BP模型
第四节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第五节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第六节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第七节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八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第九节结束语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第六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第七节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
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论
第九节结束语
第二十二章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描述和分类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价格调整曲线
第五节通货膨胀与产量
第六节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第七节恶性通货膨胀
第八节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九节结束语
第二十三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新古典模型
第六节第五节内容的数学说明
第七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八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
第九节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第十节黏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
第十一节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
第十二节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十三节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十四节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的结束语
第二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吗?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
第三节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第四节科学主义
第五节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
第六节广泛而庞杂的内容
第七节貌似新颖的形象
第八节全书结束语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重要术语汉英对照检索表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