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琵琶史稿(增补本)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音乐史,
品牌: 韩淑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806925089
·条形码:97878069250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琵琶史稿(增补本)》主要内容简介:中国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琵琶,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的东汉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现代琵琶演奏艺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饮誉世界乐坛。
编辑推荐《中国琵琶史稿(增补本)》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一
序二
作者自序
引论
第一篇 秦琵琶
一、秦琵琶产生于何时
二、秦琵琶产生于何地
三、秦琵琶的形制
四、秦琵琶的制作、品柱与音律
五、秦琵琶的艺术表现
六、秦琵琶演奏家
第二篇 曲项琵琶
一、曲项琵琶传人中原的渊源
二、“龟兹乐”与曲项琵琶
三、佛教音乐与曲项琵琶
四、曲项琵琶的宏扬
五、隋唐“燕乐”与曲项琵琶
六、曲项琵琶的形制
七、曲项琵琶的定弦、用调及其发展
八、曲项琵琶的演奏技巧
九、曲项琵琶的曲谱和曲目
十、曲项琵琶的东传
十一、曲项琵琶演奏家
十二、五弦琵琶及其演奏家
十三、宋代的曲项琵琶
第三篇 曲项多柱琵琶
一、曲项多柱琵琶的产生
二、曲项琵琶由拨弹到指弹的递变
三、曲项琵琶持琴姿式的演变
四、琵琶艺术向民间普及促进了多柱琵琶的发展
五、宋元的琵琶曲与演奏家
六、多柱琵琶与明清时期的曲艺音乐
七、多柱琵琶与民间器乐合奏
八、明代的琵琶演奏家与乐曲
九、清代以来的琵琶演奏家与曲谱
十、近代及民国时期琵琶的辉煌和流派崛起
附录应劭、刘熙生平考略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琵琶,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的东汉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现代琵琶演奏艺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饮誉世界乐坛。
但是,对于琵琶发展的历史,还没有系统的专著。在古代,琵琶因不能登大雅之堂,而难载诸史乘,就仅有的一些有关资料看,既零乱又多杂糅。建国以来,学者们虽然对民族音乐资料的发掘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终因民族音乐涉及的范围很广,且急切需要着重探讨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和诸方面的相互联系,一时无法对各种专题领域进行深入的研讨;而担任器乐演奏的专家们,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演奏法的整理和研究上,这就是象琵琶史这样的领域成为研究缺如的缘由。
四川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教师韩淑德同志,在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加强专业史理论知识的修养,因而与之年同志一起,经过了近十年的辛勤努力,锲而不舍,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爬梳寻觅,搜残索隐,条分缕析,终于初步理成了中国琵琶发展史的体系,撰成了《中国琵琶史稿》,为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值此专著付梓之际,特为小序以志。并愿琵琶艺术,在教学、科研中,结出更多的丰硕成果。
文摘插图:
汉末,《相和歌》是一种在群众中相当普及的艺术形式。其歌词都是当时流行于街头和田间的歌谣。像《江南可采莲》《乌生八九子》《白头吟》等等(见《晋书.乐志》)。在魏晋时期,《相和歌》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曹氏父子,尤其是曹操,颇写了不少歌词,这就使它更为彰明。直发展到《相和大曲》时,其艺术表现就更为繁富了。在演出之前,乐器要奏五段或八段音乐为前奏。在曲终还要加上一段送歌弦作为尾声。在《相和大曲》乐队中,秦琵琶先是像笙、笛、节、琴、瑟、筝等作为的一般性伴奏乐器(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到后来在乐队中,弹琵琶的人逐渐能即兴创作新腔。以此来吸引观众,把整个音乐引到炽热的场面。《宋书.乐志》记述: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宏旧曲,宋识善击节倡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
应该说,由于《相和大曲》的盛行,大大的推动了秦琵琶演奏艺术的日形靡曼,同时也不断促进乐器形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公元4世纪初叶,西晋灭亡,晋室南迁,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相和歌》也流行到了江南。及至宣武帝时,得到江南“吴歌”和荆楚一带的“西曲”,与传统的《相和歌》相糅合,创造出了《清商乐》。在《清商乐》的多种多样的乐队伴奏形式中,秦琵琶也是其中的重要乐器。
秦琵琶在《相和歌》《清商乐》的伴奏中经过了长时间的熏染,逐渐有了自己的独奏曲,如《陌上桑》(见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据载:《陌上桑》这支琵琶曲,当时的琵琶演奏能手,如范晔、石苞、谢奕等都精于此曲。
后记《中国琵琶史稿》和读者见面二十多年来,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强烈反响,中国音协正、副主席吕骥、李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天津、西安、沈阳、广州、南京、山东、武汉、贵州、四川等地的教授、专家以及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演奏名家等三十多人纷纷来信,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吕骥说:“韩淑德、张之年两同志在工作之余还能从事琵琶史研究,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写出这部既有丰富资料而又叙述明确、富有科学性的著作,实在令人钦佩!”
平湖派名家陈恭则说:“关于中国琵琶史的著作没有见到过,一般编琵琶教材者,大多在卷首写几句琵琶的历史,但无典籍文献的依据。甚至以误传误者有之……《史稿》卷首所刊图片,多至三十幅,卷末所列参考书目,多至六十五部,你们从这么多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提取有关琵琶史的旁证,历史记录,编纂成为有系统的著作,很不容易。著作中涉及的问题也很广,图片从敦煌壁画,各地石窟,寺庙,龙门造像等等作为旁证。你们的治学精神,求实态度,十分可贵。我很珍视你们这本著作。”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范地说:“这是我们民族生活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这件事的意义会越过国界。”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陈济略说:“琵琶妙音绝伦,古今中外共赏,惟其沿革史头绪浩繁,众说纷纭。治学者多视为畏途,吾亦未曾问津。今贤伉俪立大志,奋大勇,旁搜博采,广事征集,去粗取精,提要钓玄,辛勤数载,灿然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