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

分類: 图书,建筑,建筑科学,通论/工具书,
作者: 杨瑛 著
出 版 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24印刷时间: 2009-12-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11492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选题是基于当前建筑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现实情境,试图通过对建筑设计知识现状的分析与批判,发掘其合理性与合理化因素,从更宽广的领域反思建筑设计学,以求得一些真切而正确的认识。本书提出反思建筑设计学的知识概念,为建筑设计引入一种积极的理性观念,以探求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书着重论述和回应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设计的知识现状是什么?(第1部分,第2部分)
2.建筑设计应该是什么?(第3部分,第4部分)
3.作为建筑设计主体的人能够做什么?(第5部分)
4.人们可以期望什么?(第6部分)
本书从现代性的批判性轮廓,建筑设计的现代性问题,建筑设计的现代性批判等几方面,简述了批判与反思建筑设计学的知识背景,在追问中引证出对建筑设计反思的必然性。这是从远距离透视建筑设计批判的现实知识场景。
本书借鉴了情境逻辑这一概念,对建筑设计现实中的一些情境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对其中的功利主义与市俗化现象展开了批判与反思,同时,透视了情境逻辑的现实意义。这是从近距离审视建筑设计的现实知识场景,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分析与解释、批判与反思的逻辑方式。
本书从真诚与诚挚、兴趣与想像力、生命力与直觉、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几个小节分别表述了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和必要的人文精神。意在为建筑设计学的批判与反思提供一种人文关怀,并希望通过建筑师的创作和作品努力传播这种关怀与精神,以表达建筑设计的科技与价值的永恒魅力。
针对以上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本书对当代建筑符号学(语言学)、类型学和现象学等知识重建的一些策略分别进行了论述及反思。主张建筑设计必须回归到建筑本身,从“永恒的人类生活”与“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寻求建筑设计的本源意义,既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和独特而个性化的审美意识,又保持建筑语言交流的可能性,以开拓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本身潜在的批判力与反思力,从而促进建筑设计学的健康发展。
本书提出了一种知识重建的可能性,即一种整体性创造方法与途径 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并加以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以提供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知识重建策略,同时通过实例进行了佐证。
结论部分总体概括了全书,并从中透视了反思建筑设计学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杨瑛1987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在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200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长: 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贵州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序言
导言
1 建筑设计批判与反思的知识基础——现代性追问
1.1现代性的批判性轮廓
1 2建筑设计的现代性问题
1.2.1时空一体化与分离化同构
1.2.2文化与自我认同危机
1.2.3风险与承诺
1.3建筑设计的现代性批判
1.3 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诘难
1 3 2崇尚乡土与地方性
1.3.3推崇文本性
1.3.4追求反审美的愉悦
1.4建筑设计反思的必然性
2 建筑设计的功利性与市俗化反思
——情境逻辑透视
2.1情境逻辑之一王者为胜,胜者为王
2.2情境逻辑之二 向偶像看齐——跟着领头的跑
2.3情境逻辑之三 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
2.4情境逻辑之四 习以为常
2.5情境逻辑之五 “赶上浪潮,学着喜欢它”
2.6情境逻辑之六“知识就是权力”
3建筑设计的人文精神
——内在的反思性
3.1真诚与诚挚——建筑设计的人文品性
3.2兴趣与想像力——建筑设计创作力的开启基础
3.3生命力与直觉——建筑设计的人文基础
3.4整体性与差异性——建筑设计的人文表现力
3.4.1数与比例
3.4.2体验与象征
3.4.3诗意地栖居
3.4.4批判的地方主义
3.4.5可持续设计的人文性
4 建筑设计知识重建的策略
——当代的几种反思图式
4.1建筑设计知识重建的语言图式——符号学策略
4.1.1建筑设计的语言/言语/话语/知识结构
4.1.2建筑设计作为交流的符号图式
4.1.2.1建筑设计作为交往语言的有效十牛——普遍语用学的运用
4.1.2.2建筑设计作为以言行事的语言符号图式
4.1.3对符号学的反思小结
4.2建筑设计作为知识与交流的永恒形式类型——类型学策略
4.2.1探寻永恒的形式意义
4.2.1.1建筑空间、类型和时间
4.2.1.2建筑意义与形式自主
4.2.1.3集体:记忆的历史
4.2.1.4类型学的设计——类推的方法
4.2.2形式转换类型学
4.2.2.1形式多样化的原则
4.2.2.2转换法则与转换方法
4.2.3对类型学策略的反思小结
4 3建筑设计作为栖居形式的表达——探求建筑空间本原意义的现象学策略
4.3.1现象学的基本脉络与方法
4.3.2栖居的场所意义与精神
4.3.2.1认识与反思的根源
……
5走向反思性的整体创造过程——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的一种可能性
6结论:道路而非著作——建筑设计是一个知识批判与重建的反思历程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