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后半生

分類: 图书,传记,中国政治人物,
作者: 陈红民等著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1字数: 514000版次: 1页数: 576印刷时间: 2010-3-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8074414包装: 平装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蒋介石(1887—1975),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蒋介石,特别是研究较为薄弱的蒋介石的后半生,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书稿专写台湾时期的蒋介石,以信史的角度,为我们完整而准确地勾绘出蒋介石在台湾26年的面貌。

陈红民,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蒋介石研究的权威学者,著有《胡汉民评传》、《台湾政坛风云》、《蒋介石全传》等。

第一章 重掌国民党政权
一 涵碧楼的新年
二 蒋、李“斗法”
三 复任“总统”
四 陈诚“组阁”
五 军队大改组
第二章 “保卫大台湾”
一 神秘的“白团”
二 政工改制,整饬军纪
三 “防谍肃奸”与制台
四 弃守海南、舟山岛
五 “精神物质总动员”
第三章 朝鲜战争与蒋介石政权之起死回生
一 “出兵”受挫
二 麦克阿瑟突访台湾
三 阻挠停战谈判
四 劫掠志愿军战俘
第四章 改造国民党
一 反省
二 建立“革命实践研究院”
三 改造经过
四 国民党“七全大会”
第五章 “反共抗俄总动员”
一 “妇联会”
二 “救国团”
三 “反共抗俄总动员”运动
四 发表《苏俄在中国》
五 “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第六章 “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一 建设“模范省”的理论设计
二 推行“地方自治”
三 “耕者有其田”与“四年经建计划”
四 “反共抗俄战士授田”
第七章 “对日和约”与日台关系
一 “旧金山和会”的门外客
二 “对日和约”的曲折
三 岸信介访台
第八章 争取“美援”的种种努力
一 台海“非中立化”与“放蒋出笼”
二 宋美龄与蒋经国访美
三 尼克松访台
四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五 拒绝“海峡停火案”
六 大陈岛撤退
七 “五二四”反美事件
第九章 整肃内部稳固统治
一 越洋起诉毛邦初
二 “王世杰案”
三 “吴国桢案”
四 “孙立人兵变”
五 连任“总统”
第十章 “外交空间”的伸缩
一 处理与日本的摩擦
二 与外国领导人商讨“国际反共”
三 迎接艾森豪威尔访台
四 与法国断绝“外交关系”
五 度过台日关系的危机
第十一章 经受新的内外冲击
一 平息“监察院”、“行政院”间政潮
二 再次任命陈诚“组阁”
三 “八二三”炮战
四 为“西藏叛乱”事件推波助澜
五 制定“八七”水灾的救灾措施
第十二章 “雷震案”
一 “宪政”难题
二 第三次任“总统”
三 《自由中国》的挑战
四 “雷震案”
五 接见参加“阳明山会谈”的学者专家
第十三章 “反攻”新策略
一 制定《光复大陆指导纲领》
二 派遣武装游击队骚扰大陆
三 策动“毋忘在莒”运动
第十四章 政治新布局
一 国民党“九全大会”上再任总裁
二 推出严家淦任“行政院长”
三 处理陈诚丧事
四 第四次当选“总统”
五 打击瓦解“台独”势力
六 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
第十五章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二 推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三 “反共建国联盟”
四 “讨毛阵线”
第十六章 “外交”大溃败
一 联合国席位保卫战
二 被逐出联合国
三 失去盟友
四 台日关系的决裂
第十七章 “革新保台”
一 国民党“十全大会”
二 “革新保台”
三 第五次当选“总统”
四 传子交权
第十八章 蒋介石之死
一 晚年生活
二 病逝与治丧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重掌国民党政权
一 涵碧楼的新年
台湾,日月潭,潭水涟漪,环山幽翠,景色迷人。1949年12月24日,坐落在潭边的涵碧楼迎来了一群不寻常的居住者,他们就是前“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及其家人、随从。他们专程从台北赶到这儿,辞旧岁,迎新年。那些日子里,人们常发现蒋介石或“散步林中,观赏朝日”,或泛舟湖中,静坐独钓,或“至化番社,参观山胞歌舞”蒋经国,一时间,他似乎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心情是十分不平静的。自1946年夏他发动“剿共”内战以来,数百万全副美式武装的“国军”不仅没能消灭共产党,反而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尽管仍有一些残余力量在大陆上从事抵抗活动,但其被消灭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国民党所能控制的领土,事实只剩下3万余平方公里的台湾岛及其附近的几个小岛。而他本人也从抗战时的民族救星,沦为中国共产党宣布的战犯名单上的一员,从全国的统治者沦为一个小小台湾岛的主人,而且由于桂系的施压,他还不得不放弃了“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此其时也。
但蒋介石并不善罢甘休,梦想着东山再起。因此,他自决定引退之日起,便为卷土重来而悄悄地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作为第一步,蒋介石于1948年底派曾长期担任其“内迁供奉”机构励志社总干事的国民党军联勤副司令黄仁霖赶赴台湾成立“美援物资接收处”,并命令“所有军援物资都必须转运到台湾去”,并由此而控制了美国全部援华军用物资。据黄仁霖回忆,在其控制下,自1949年后的3年内,“总计接收了不下300余条船的美援军用物资”。这成为蒋介石东山再起的一项重要资本。就在正式宣布引退的前一天,他指示“行政院长”孙科任命得力干将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18日,他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任命陈诚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不久,他又以中国国民党总裁的身份任命陈诚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3月,行政院授权陈诚指挥监督所有迁台的行政机构。在陈诚控制台湾后,蒋介石又密令曾任上海市长、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俞鸿钧将国库所存全部黄金、银元和美钞运往台湾。据当时监察院财政委员会秘密会议报告,此项被转移资产共值美钞33500万元,“若照海外比值,尚不止此数”。库存全部黄金为390万盎司,外汇7000万美元和价值7000万美元的白银。各项总计约在美金5亿上下。这也成为蒋介石在台湾站稳脚跟、东山再起的资本。
在蒋介石支持下,陈诚在全台实行戒严,采取严厉措施整编军队,清洗异己,镇压地下共产党,打击贪污腐败、投机倒把分子,推行“三七五”农地改革。通过陈诚,蒋介石初步控制了台湾这块最后的根据地。
与此同时,蒋介石继续从幕后遥控指挥其嫡系将领在前线作战,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步走上前台。7月16日,蒋介石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常会,并提议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自任该会主席,以代总统李宗仁为副主席,以张群、陈诚分任其西南分会主席和东南分会主席;同时,还任命陈诚为东南军政长官,直辖闽、浙、台、粤及海南岛等地区;并规定:“凡政府重大决策,先在党中获致协议,再由政府依法定程序实施。”《风雨中的宁静》,第183页。由此,蒋介石彻底架空了代总统李宗仁,重新夺回了国民党政府的实际控制权。8月1日,又在台北草山成立总裁办公室,下设8个组及1个设计委员会,分管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工作。通过这两个机构的设立,蒋介石既架空了李宗仁,也为自己走上前台寻到了借口。“广州保卫战”、“重庆保卫战”及“成都保卫战”,蒋介石都以中央非常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亲临指挥、督战,处理军政事务。P一-二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