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后学」论争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江晖,余国良著
出 版 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12印刷时间: 1998/12/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962201810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后学”是一个笼统概念。这 概念的运用是由于90年代中国学术界大量使用以“后……”为标志的各种概念;而用“后学”概念概括这一思潮,也是为了与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作出某种区别。作为一种思潮,“后学”最为活跃的时期集中在1992-1993年,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氛围发生了些重要的变化,商业化以及与之伴随的消费主义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后学”及其所引起的争议和批评,是中国知识份子在“后1989”的历史情境中作出的反应。也许,我们现在可以摆脱那些真实的和虚构的“阐释的焦虑”,重新理解90年代的中国思想图景。
目录
编者前言
I“后学”的文化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转型——兼答林培瑞、杜迈可、张隆溪教授
批评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思潮
全于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选释
阐释“中国”的焦虑
再说“阐释中国”焦虑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文化、政治、语言三者关系之我见
II评“后学”的政治性和历史意识
“第三世界批评”在当今中国的处境
什么是中国的“后新时期”?
再谈中国“后学”的政治性和历史意识
“后学”与中国新保守主义
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理论
再论政治、理论与中国文学研究——答刘康
多元社会中的文化批评
在批判的姿态背后
先锋的遁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