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中医保健,

作者: 许跃远著

出 版 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 260000版次: 1页数: 380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203087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其大跨越时空,贯穿古今;其小千万信息浓缩于寸。奇可等价于现代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本书内容分为脉理章和病脉章两大部分。适用于于广大医务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回族,1955年10月生,安徽寿县人。中医世家,中西汇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医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独具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导言:脉学简史

脉理章

一、脉象要素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三、脉象图

四、三维脉位

五、寸口脉的再分属

六、寸口脉的合候

七、脉象形成原理的探讨

八、正常脉象

九、构成脉象的因素

十、脉象的差异

十一、妇女、儿童和脉象特点

十二、脉诊与辩证

十三、脉象的兼脉、命名原则

十四、脉证顺逆从舍与脉证合参

十五、脉诊的作用及意义

十六、怎样候脉

病脉章

一、浮脉

二、沉脉

三、迟脉

四、缓脉

五、数脉

六、虚脉

七、实脉

八、长脉

九、短脉

十、弦脉

十一、紧脉

十二、滑脉

十三、涩脉

十四、洪脉

十五、革脉

十六、牢脉

十七、细脉

十八、濡脉

十九、弱脉

二十、微脉

二十一、芤脉

二十二、散脉

二十三、动脉

二十四、伏脉

二十五、促脉

二十六、结脉

二十七、代脉

二十八、浊脉

二十九、风脉

三十、奇脉

三十一、漾脉

三十二、潮臕

三十三、边脉

三十四、击脉

三十五、脉晕点

三十六、十怪脉

附录一:候脉知病

附录二:注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