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图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图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编图组编

出 版 社: 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9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6022409包装: 袋装内容简介

编制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图,首先是为了满足厂矿、能源、城市和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及国土规划与整治的需要,其次,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也很需要在前期各省区地壳稳定性及与之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做一个系统总结,使地壳稳定性研究达到一个新水平。全国性区域地壳稳定性图的编制尚属首次,它填补了我国地质图系中的空白。

“区域地壳稳定性”术语及其基本概念为我国所独创。区域地壳稳定性图是一种综合性图件,集中反映一个地区现代地壳活动性特征及其基本活动规律。通过本图进行分区评价,可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基地。

区域稳定性研究工作,早在50年代的三峡水利工程规划、南水北调工程选线中,围绕活动断裂、新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过分析与评价。李四光教授于50年代对西北地区滑坡作了调查研究,并于60年代初期首次提出了“安全岛”基本概念。随之,又在西南的重大工程建设地区、京津唐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地应力测量和断层位移测量等工作。上述工作均为后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基本概念的建立及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程地质专业研究领域也迅速发展,从“区域工程地质”研究发展到“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阶段。其中,李四光、刘国昌和谷德振等老一代地质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唐山地震以后至1979年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大会之间,先后在长春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和成都地质学院等单位建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然而,在国外并无此项研究,只是俄罗斯受中国的影响,组建了一个由少数国家参加的国际性活动构造及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但因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

总之,区域稳定性研究工作,已从调查研究、评价、编制局部工程地区图件,发展到编制大区、大江和大河流域区域性图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80年代以来的定量化、数值化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新阶段。

目录

前言

1编图原则和方法

1.1 编图原则

1.2编图步骤和方法

2 图面内容

2.1 地层

2.2地(岩)块或“块体”

2.3活动构造带

2.4岩浆活动

2.5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2.5.1 1×1布格重力异常

2.5.21×1均衡重力异常

2.5.3地温梯度和温泉

2.6现代地壳形变

2.6.1地壳垂直形变

2.6.2现今断裂活动

2.7地质灾害

2.7.1 地震

2.7.2崩塌、滑坡、泥石流

2.8现今构造应力活动

3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

3.1第一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3.2第二层次图像识别

3.3第三层次专家系统评价及“异常点”

3.4结论和验证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