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5部分: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电子 通信,通信,通信系统(传输系统),
作者: 本社 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7-3-1字数: 206000版次: 1页数: 104印刷时间: 2007/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155083.154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国际电工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TC57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该标准为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国际标准,具有一系列特点和优点:分层的智能电子设备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根据电力系统生产过程的特点,制定了满足实时信息和其他信息传输要求的服务模型;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特定通信服务映射以适应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采用对象建模技术,面向设备建模和自我描述以适应应用功能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应用开放互操性要求;快速传输变化值;采用配置语言,配备配置工具,在信息源定义数据和数据属性;定义和传输元数据,扩充数据和设备管理功能;传输采样测量值等。并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总体要求、系统和工程管理、一致性测试等标准。迅速将此国际标准转化为电力行业标准,并贯彻执行,将提高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水平,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本部分是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 860的一部分。DL/T 860由下述部分组成:
DL/Z 860.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l部分:概论
DL/Z 860.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2部分:术语
DL/T 860.3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3部分:总体要求
DL/T 860.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4部分:系统和项目管理
DL/T 860.5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5部分: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
DL/T 860.6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6部分:与变电站通信有关的智能电子设备的配置描述语言
DL/T 860.7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1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原理和模型
DL/T 860.7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7-2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DL/T 860.73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3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公用数据类
DL/T 860/7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4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兼容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DI/T860.8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8-l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映射到MMS(ISO/IEC 9506-l和ISO/IEC 9506-2)和ISO/IEC 8802-3
DL/T 860.9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9-l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通过串行单方向多点共线链接传输采样测量值
DL/T 860.9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9-2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通过ISO/IEC
8802.3传输采样测量值
DL/T 860.1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10部分:一致性测试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61 850—5:200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5部分: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K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功能function
3.2 分布功能distributed。function
3.3 系统system
3.4 装置device
3.5 逻辑节点logical node(LN)
3.6 连接connection
3.7 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
3.8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3.9通信信息片PICOM
3.10 间隔bay
3.1l 串diameter
3.12 层功能level functions
4 缩略语
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5.1 概述
5.2 功能和接口的逻辑分配
5.3 功能和接口的物理分配
5.4 接口的任务
6 目标和要求
6.1 互操作性
6.2 静态设计要求
6.3 动态相互作用要求
6.4 响应性能要求
6.5 实现互操作性
6.6 一致性测试要求
7 功能定义规范
7.1 功能说明
7.2 逻辑节点说明
7.3 通信信息片说明
8 功能分类
8.1 系统支持功能
8.2 系统配置或维护功能
8.3 运行或控制功能
8.4 就地过程自动化功能
8.5 分布自动化支持功能
8.6 分布过程自动化功能
9 逻辑节点概念
9.1 逻辑节点和逻辑连接
9.2 形式化系统描述的需要
9.3 逻辑节点性能要求
9.4 通用功能分解为逻辑节点示例
lO 通信信息片概念
10.1 通信信息片属性
10.2 通信信息片和数据模型
ll 逻辑节点列表
11.1 保护逻辑节点
11.2 控制逻辑节点
11.3 物理装置
11.4 系统和装置安全
11.5 一次设备相关逻辑节点
11.6 有关系统服务逻辑节点
l2 逻辑节点应用(资料)
12.1 基本原理
12.2 基本示例
12.3 附加示例
12.4 建模注解
13 报文性能要求
l3.1 概述
13.2 基本时间要求
13.3 事件时间规定
13.4 传输时间定义
13.5 报文类型介绍和使用
13.6 性能类介绍和使用
13.7 报文类型和性能类
14 数据完整性要求
15 系统性能要求
15.1 引言
15.2 计算方法
15.3 计算结果
15.4 小结
16 数据模型附加要求
16.1 逻辑节点寻址要求
16.2 数据模型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逻辑节点和相关通信信息片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通信信息片标识和报文分类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通信优化
附录D(资料性附录)功能定义规范
附录E(资料性附录)功能和逻辑节点的相互作用
附录F(资料性附录)功能分类
附录G(资料性附录)功能
附录H(资料性附录)功能说明结果
附录I(资料性附录)性能计算
附录J(资料性附录)补偿接地系统中保护功能示例
附录K(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