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的谱系

环境美学的谱系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作者: 杨平 著

出 版 社: 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339.6000版次: 1页数: 303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18176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本册为《艺术教育前沿论丛》之《环境美学的谱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环境美学”的研究著作,发掘环境美学的历史文化根源,呈现环境美学的跨学科图像,重点分析环境美学的谱系,揭示“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本书聚焦自然审美鉴赏及其模式,探讨环境审美批评的可能途径,从生存质量、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角度,探索环境与人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杨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美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学》与《中国艺术教育》杂志编委。主要学术兴趣为美学、美育学与比较文学。 主要著作有《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和《多维视野中的美育》等。合著有《思辨的想象——20世纪中国美学主题史》《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和《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等。译著有《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等。

目录

绪论:环境美学关键词

一 自然

二 环境

三 景观

四 生态

小结

第一章 自然美学的历史与观念

一 自然与神学

二 自然与科学

三 自然与文学

四 自然与艺术

五 自然与哲学

第二章 环境美学的跨学科视界

一 美学的环境转向

二 跨学科的环境美学

三 环境美学何为

四 环境与日常生活美学

第三章 环境美学的谱系

一 赫伯恩:环境美学的缘起

二 伯林特:参与的环境美学

三 瑟帕玛:分析哲学视界中的环境美学

四 卡尔松:环境美学的科学定位

五 建筑美学:斯克鲁顿、拉斯姆森及其他

六 城市环境美学:林奇及其他

七 景观美学:阿普顿、鲍雷萨及其他

八 段义孚:人文地理视界中的环境美学

九 生态美学:从利奥波德到罗尔斯顿

小结

第四章 自然的审美鉴赏

一 鉴赏的概念

二 鉴赏的无利害性及其批判

三 恰当的自然审美鉴赏

四 自然鉴赏与艺术鉴赏

五 多元感官与自然鉴赏

第五章 自然审美鉴赏的模式

一 对象模式

二 景观模式

三 参与模式

四 激发模式

五 自然环境模式

六 鉴赏相关性

第六章 环境的审美批评

一 艺术批评与环境批评

二 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批评

三 景观特征的审美评估

第七章 环境与生存质量

一 环境与休闲化生活

二 人与环境的生存论关联

三 环境与美好生活

第八章 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

一 自然环境保护:从法律的观点看

二 政府行动:国家公园及其他

三 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北京城保护为例

第九章 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

一 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 穿越自然的学习

三 环境教育的节奏

四 环境教育与审美福利

五 全球环境教育与国家策略

六 环境教育案例

后记

环境美学的谱系

环境美学的谱系

环境美学的谱系

环境美学的谱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