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明清史,
作者: 李亚平 著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16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006999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 一部反映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的史诗性著作
● 一首独特解读波诡云谲政治迷局的睿智诗篇
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
一个支撑了数百年的帝国大厦的倾覆,一个强悍北方部族的崛起,一个朝气蓬勃的严正王朝的兴盛与没落……本书真实再现两面三刀大阵营、多股势力,九位皇帝,八位权臣,一位摄政王,一位太后在改朝换代与权力斗争中的权谋、博弈、杀伐与创建……
一部反映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的史诗性著作,一首独特解读波诡云谲政治迷局的睿智诗篇,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
读者对象:知识分子,大学生。中青年男性居多。
内容简介
和那些古代游牧民族的英雄们如成吉思汗等比较起来,如果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假如不是因为这两个儿子,他和他的什么八旗制度可能像“四长制”、“大人会议”之类一样,早就烟消云散在历史的尘埃里面了。真正值得深入考究的是:为什么大明帝国--一个如此成熟、富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饶、自我感觉又如此之好的国家,怎么就会被一个人口还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发展刚刚离开渔猎时代、起家于穷乡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狈,最后竟至万劫不复?
目录
引子
1.努尔哈赤速写
2.李成梁,唉,李成梁
3.战争真的开始了
4.夺取广宁
5.袁崇焕,在迷局中脱颖而出
6.遗产与剑
7.走向智慧之宫
8.炮轰皇太极
9.博弈:只有一次机会
10.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1.松锦之战:洪承畴的悲喜剧
12.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
媒体评论
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
一部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的史诗
一首独特解读波诡云谲政治迷局的巨作
与易中天、于丹不同,
“李亚平式”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问世
与易中天、于丹式的解古说史不同,著名旅美学者李亚平自成一家。当他的新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问世,独树一帜的“李亚平”式解读现象形成了。
继《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大明实录)连续两年头榜畅销之后,著名旅美学者李亚平的又一本脍炙人口的倾心力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照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隆重出版发行。
时下,“说古讲史”文化现象仍然是方兴未艾。但与流行的易中天、于丹式解读不同,李亚平对人文历史的解读可谓自成一家。这在他的前两部《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与《帝国政界往事》(大明实录)已经能看得出来。
易中天、于丹式解读与李亚平式的解读,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易中天式解读是对人文历史的“说”,把当时的人文历史事件给大家理顺,重在阐释其来龙去脉和发生过程。而李亚平式的解读则在于,他站在历史事实之上的独到新颖的观点。其对历史的解读不仅仅在于历史事实本身的再现。最重要的是,他的观点,有棱有角,完全是自己独特个性的见解因而自成一家,依赖于历史事实又超越于历史事实之外。
李亚平新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
从该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支撑了数百年的帝国大厦的倾覆,一个强悍北方部族的崛起,一个朝气蓬勃的严正王朝的兴盛与没落……该书真实再现了两面三刀大阵营、多股势力,九位皇帝,八位权臣,一位摄政王,一位太后在改朝换代与权力斗争中的权谋、博弈、杀伐与创建……
另一方面,作品最吸引人的还是李亚平式的独到泼辣的解读。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别围绕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这五位前清帝王,李亚平在尊重公认史实的前提下,突出揭秘性和争议性,以现代人文主义观点解读历史,探究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宫廷政治风云和宫闱秘事。
在《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中,作者说,和那些古代游牧民族的英雄们如成吉思汗等比较起来,如果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假如不是因为这两个儿子,他和他的什么八旗制度可能像“四长制”、“大人会议”之类一样,早就烟消云散在历史的尘埃里面了。真正值得深入考究的是:为什么大明帝国——一个如此成熟、富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饶、自我感觉又如此之好的国家,怎么就会被一个人口还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发展刚刚离开渔猎时代、起家于穷乡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狈,最后竟至万劫不复?
在《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中,作者说,大清帝国政治制度由军事贵族共和制向集权专制的转变,由努尔哈赤埋下伏笔,由皇太极发端,由多尔衮、顺治、康熙加快了脚步,由雍正皇帝完成,并在雍正与乾隆父子手中,以最终取消八王——王公大臣议政制度为标志,与帝王政治传统完全合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真正的专制暴政。从此,这个王朝发生的故事,和历朝历代比较起来,在政治上便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这里不会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坏,只会变得更可笑了。
书中诸多“李亚平式“的解读,让人越读越有味道。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吴思、李零、秦晖等国内知名名家学者一致推荐。
与此同时,该书的同名电视专题片与书同时推出。该大型人文历史专题片由著名导演尤小刚全力打造,并一举摘得了“2007年萨拉托夫全俄影视联欢节纪录片奖”、“彼得堡第二届国际电影节《知识世界》人文纪录片奖”、“编导奖”、“第十届欧亚电视节杰出贡献大奖”四项国际殊荣。
书摘插图
1.努尔哈赤速写
假如张居正能够像他的老师徐阶那样活到八十岁;假如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能够再年轻二十岁;假如万历皇帝不是在酒色财气中一混就是三十年;假如帝国官场没有陷入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假如……
诚如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上时常可以看到的那样——当大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那些关键性人物,时常会以他们的作为将时势导向某种特定的方向。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下,必然地发挥着决定性影响。
一眼看上去,这些影响与我们时常听到的“规律”、“潮流”、“趋势”之类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建设和变革,其原因根本就是为了人,为了将人的作为及其影响尽可能地纳入到公正合理——合乎理性的轨道上去。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体上都可以被看成是扯淡。
于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假如”中,哪怕有一个成为事实,晚明前清的历史都可能要重新书写。而那位据说是雄才大略的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大约便很难有机会施展他杰出的军事才华,说不定只能像他同时代的女真部族兄弟们一样,在醇酒妇人的陶醉与怀抱中,在白山黑水间的奔腾渔猎中,度过一个部落酋长快乐而悠长的岁月。
不过,“假设”和“如果”对于历史没有意义。于是,我们也就有机会看到关于这个人的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