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理论,
作者: 王志军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365印刷时间:开本: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38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宗教常常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因此,宗教问题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研究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有重要意义的。本论文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其宗教批判的最伟大成果:一方面,马克思完全否定了抽象的、虚幻的、与现实分离的基督教的天国,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批判,将共产主义思想置于现实的、历史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不仅具有实证性、对象性,而且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的崭新境界存在于具体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之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使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有效地联接成一个内在的整体。通过马克思对犹太教、基督教的批驳,以及马克思与康德、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宗教批判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理解马克思思想基础、内容、意义的新线索、新的理论视角、新的思考方式,也可以作为马克思思想的另一个来源。
作者简介
王志军,1969年生,山东省黄县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2005年获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哈尔滨地方宗教史。
目录
导论
一 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二 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几种主要理解范式
三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解范式中存在的问题
四 本书的结构与目标
第一章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近代思想背景
一 宗教批判与近代哲学
(一)上帝存在与唯理论的最高实体
(二)上帝存在与经验论的存疑
(三)宗教批判与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
(四)宗教批判与德国古典哲学
二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近代德国思想源泉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二)古希腊罗马思想对德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三)浪漫主义的影响
(四)神秘主义的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历程和实质
一 近现代学者及本书关于宗教的界定
(一)西方学者对宗教理解界定的几个主要流派
(二)本书关于“宗教”的界定
二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历程
(一)宗教对青少年马克思的熏陶
(二)与早期信仰的决裂:自我意识的高扬
(三)抽象的人本主义:1843一1844年的宗教批判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生存论形而上学的重建1845—1848的宗教批判
(五)更深层解构一切抽象本体:1848以后的宗教批判
三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实质
(一)宗教“鸦片论”不足以代表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最终成果
(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对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否定
(三)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对唯物史观内含的揭示
(四)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章 近代西方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一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康德的宗教批判
(一)康德: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康德对宗教神学的解构和重建
(三)康德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影响
(四)康德对于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意义
二 马克思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
(一)黑格尔宗教思想发展的简单历程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批判
三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
(一)青年黑格尔派与宗教批判
(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鲍威尔的宗教批判
(三)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四)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施蒂纳的宗教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对犹太教、基督教的认识与批判
一 马克思对犹太教的批判
(一)被夸大了的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被忽略了的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三)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基督教的历史观之比较
(一)基督教的历史观与西方近代历史观的特点
(二)马克思历史观对基督教历史观的继承与超越
(三)对“暴力革命”、“进步”的思考
(四)马克思著名的格言与宗教批判
三 马克思与基督教关于“人”的思想之比较
(一)传统基督教关于“人”的思想的特征
(二)近代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的理解与传统基督教的不同
(三)从对基督教的批判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
(四)谁是无产阶级
(五)对“自由”、“异化”的思考
四 所谓马克思思想宗教化的“趋势”及批驳
(一)什么是马克思思想的宗教化“趋势”
(二)对马克思思想宗教化思想的批驳
五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现代回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导论
三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解范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6种观点基本可以反映出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主要理解与定位。同时,这些不同的对于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指认,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它们进行严格区分有时并不容易,尤其是“鸦片论”、“意识形态论”、“简单模糊论”和“经济替代论”之间在许多时候就是一种互为因果、互为支撑的关系:由“鸦片论”、“简单模糊论”和“意识形态论”很容易推出“经济替代论”,同样,由后者也完全可以合乎逻辑的得出前者来。下面,我们试图指出上述几种观点存在的问题。
首先,列宁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宗教鸦片说”与马克思的原意有着相当的差异。列宁对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认识有着很大的策略性,是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宗教所以产生和发展,其原因在于:第一,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第二,宗教也是人们在痛苦中追求慰藉的人性表达;第三,宗教是异化的自我意识的表现。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都与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而有意识地将宗教作为统治手段没有直接联系。列宁虽然仅仅增添两个字(麻痹),但这种改动却将宗教归结于统治者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服务、遏制人民反抗的工具,这与马克思的原意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对列宁的这种理解不应该机械照搬。
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能否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作为马克思对宗教的本质的认识、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我国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这一问题曾是我国宗教学者80年代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被人戏称为“南北战争”或“鸦片战争”)。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句名言,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是对宗教本质的最精辟的概括,因此可以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宗教的定义,这种观点无疑受到了列宁思想的重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虽然不失为对宗教某一方面质属性的概括,但是它所揭示的主要内容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的一个方面,因此马克思的这一说法虽然精炼,但并不是对宗教的全面论述,没有反映出宗教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属性,也没有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而是关于宗教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说”的定义只是对宗教某一功能的理解,不是对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并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本持所作出的全面、准确的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