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第二辑)

分類: 图书,文化,世界文化 ,
作者: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90585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复旦史学集刊”之一,该书共分“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历史专论”“书评”“学术动态”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修昔底德的历史建构》《明代史学略论稿》《作为另类空间的“波希米亚”》《近代上海韩人初等教育活动述论》《隐喻的兴衰——评安克斯密特的》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
今生与永恒:古埃及人的今生在其永恒概念中的位置
修昔底德的历史建构
印度的时间划分及四纪元构想
西欧中世纪认知过去的方式:以史学编纂为视角
明代史学略论稿
论约翰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
中国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早期认识
试述中国地方志对日本地志的影响
作为另类空间的“波希米亚”
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语源到现实意义的观照
浪漫主义:统一的还是多歧的——评思想史研究的一次争论
“遗忘它”:塞尔维亚报告中的“并行加工”
同时代人的工作:德国当代史的一些回顾
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关于“历史”一词的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关联
[历史专论]
巴尔干的分与合——20世纪巴尔干历史回溯
近代上海韩人初等教育活动述论
[书评]
以社会史研究为原点的歧路——评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
“原工业化”:经济史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
隐喻的兴衰——评安克斯密特的《历史与转义》
[学术动态]
2005年至200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会议报道
2006年至200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书摘插图
今生与永恒:古埃及人的今生在其永恒概念中的位置
1扯不断的亲情
从史前时期开始,古代埃及人便相信,死者的归宿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基于这种来世观念,他们的墓地绝大多数位于尼罗河西岸。墓地的这一地理位置对于坟墓的朝向、坟墓内部的结构以及尸体在棺材里的姿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尼罗河西岸山崖上凿挖的坟墓,其入口几乎无一例外地朝向东方。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死者生前的住所在墓地以东的尼罗河谷地。如上文已经提及,在古代埃及人的来世信仰中,死者的尸体从东向西进入坟墓相当于完成了白天照射任务以后西落的太阳,以便在阴间经历起死回生的过程;二是为了方便死者的亲属定期前来举行祭祀活动。古代埃及人相信,躺在墓室里的死者每天清晨不仅可以看到东方新生的太阳,而且还能看到来自尼罗河谷地的亲人送来供品。
其次,在坟墓的布局上,棺材室处在最西边的位置,因为死者安卧的地方应当是离夜间的太阳最近的地方。不过,死者对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世界以及那个世界里他所熟悉的人们的依恋和依赖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棺材的正面正对着位于其东侧的祭祀室,而祭祀室位于棺材室的东侧是因为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以及他的亲人居住的地方都在墓地以东的尼罗河谷地上。再加上死者在来世赖以生存的供品摆在祭祀室内的供桌上,在面对东方的棺材面上画着两只眼睛,意思是让死者在棺材里能够看到来自尼罗河谷地的亲人和摆在供桌上的祭品。
不仅如此,正如帕庇昂赫的祭祀室所展现的那样,古代埃及人在祭祀室内挨着棺材室的那面墙壁上设置了一个比较大的壁龛。壁龛的四周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假门框,犹如连接两个墓室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