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全球视域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梁金霞,黄祖辉 著
出 版 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97000版次: 1页数: 199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232699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涉及了诸多新的理论和德育实践问题,比如,西方的社会治理理论,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道德综合治理思想,美国科顿姆的“教育无用”论,法国蒙田的德育思想,现代唯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造成的教育迷失,等等。对以权力腐败为突出表现的社会道德失范在全球的普遍性,作者列举了亚洲一些国家高官腐败的案例,如韩国两任前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下台后受到审判,现任总统卢武铉也曾遭遇弹劾;从20世纪的马科斯,到前任总统艾斯特拉达,直至今天的总统阿罗约夫人,菲律宾国家领导人前仆后继地陷入腐败泥潭;泰国发生针对他信政府的军事政变,与其政府的腐败问题也直接相关,等等。 本书对我们如何找准加强德育的切入点、确定新的德育目标、改进德育方法,富有启发性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编,共十章。上编为理论篇,提出了道德问题是全球问题的命题,并就道德问题与教育的责任、道德问题的社会治理、道德的共同理念等进行论述。下编为经验篇,集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国家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内容、成效和为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的解决所做的有效努力,以及由此引发作者的思考、对人们的启示,书中都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分析和研究。
目录
上编 理论篇
第一章 道德问题是全球问题
一、全球化与全球问题
二、全球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三、道德问题是全球问题
第二章 道德问题与教育的责任
一、对教育的质疑
二、人具有可教育性
三、当代教育中的功利化问题
四、当代教育中的唯科学主义影响
五、道德需要教育
第三章 道德问题的社会治理
一、西方的社会治理理论
二、社会治理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三、道德问题需要社会综合治理
第四章 现代道德的共同理念
一、善良——道德的底线
二、诚信——道德的基石
三、正义——道德的核心
四、爱国——高尚的情操
五、自主性——德行的纽带
下编 经验篇
第五章 日本的道德教育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
二、日本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
三、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日本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特色
二、新加坡学校的道德教育
三、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七章 美国的道德教育
一、美国教育的特色
二、美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美国道德教育的主要理论
四、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五、美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八章 法国的道德教育
一、法国的教育概况
二、法国的道德教育
三、法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九章 德国的道德教育
一、德国的近现代教育
二、德国的道德教育
三、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四、德国的公民道德
五、德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十章 中国高校的道德教育
一、新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历史
二、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三、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道德问题与教育的责任
道德问题引起了当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不论是政治家、道德与伦理学家,还是教育家,都从不同视角探索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与此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将希望寄托于教育,渴望教育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能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吗?在回应这个问题时,有人提出质疑,也有人鼓噪“教育无用”的论调。我们的观点是,教育是有用的,教育也应当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因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尚的人;教育本身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即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树立人的纯洁信念,打造人的理想追求。有知和明智是有道德的前提,教育能够使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愚昧到明智;教育不仅对私德有教化作用,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更需要教育。
一、对教育的质疑
(一)科顿姆的“教育无用”论
长期以来,不仅有人对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甚至对教育本身的作用也有人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可谓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研究与结论。他开宗明义这样写道:“教育无用论在西方文化史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事实上,其影响力之大,甚至有可能让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持有的怀疑胜过对他们的尊敬。”“教育无用这一话题就像甩不掉的幽灵一样,将形诸我们所有的社会关系、文化形式、活动和追求当中,并将威胁到它们的重要性。”经过长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他将坚持教育无用的理由作了系统的归纳。
一是教育打破人的常识。“科学用过于敏感细微的方式看待事物,太矫揉造作,有别于常理和自然”,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而我们是从常识中求得助益的。
二是教育让人脱离实用性。教育降低了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能力,教育也使人妄自尊大和不切实际。哲学家们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声称自己通晓万物;虽然他们没有自知之明,有时也看不见路上的沟渠或石头,但是他们宣称他们能洞察思想、概念、基本物质和本质。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会推崇“理论建构、普遍化和创造性思维,而忽略实际技能的传达”。拥有书本知识的智者,却是日常生活中的愚人。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受教育最多的人将会是首先被消灭的那一批人之一。因为,生存并不是说说漂亮话能就获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