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教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4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5132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开百家之言,集百家之果。坚持百家争鸣,推进教育改革。”
——国务委员 陈至立
“坚持‘精、新、活、实’办刊的灵魂,为建设一流教育做出新贡献。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 殷一璀
“人云亦云不云 老生常谈不谈”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 吕型伟
“几句真心话 一个群言堂”
——国家总督学 柳斌
“发扬学术民主,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
“开百家之言,集百家之果。”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张民生
以上选自有关领导为《教育参考》杂志的题词
内容简介
《反思中国教育》系《解读中国教育》、《革新中国教育》之后,《教育参考》推出的第三辑精选本,时间跨度从2003年到2006年。全书主要围绕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较完整的梳理。其中“教育忧思”列举了当下教育面临的种种困境,令人深思;“教师发展”则围绕教师专业表达了追求的理想和实践的设计;“课程改革”从挑战与反思、意义与责任等角度进行了探讨;“理论探讨”从教育理论的创新这一角度进行了探讨;“制度创新”从建设现代学校角度,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决策思考”则从教育行政的视角对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文化使命”从文化的高度对学校建设作出了思考;“随想启示”则透过一些教育现象引发对教育改革的反思。
目录
出版前言
前言
第一篇 教育忧思
教育忧思录
当前教育正遭遇几多无奈一教育问题调查之“教育八记”
我对基础教育的几点疑问
“美丽”背后的忧思
考试:不得不说的话
在负重中重复——一位骨干教师的工作片断
当代教育的怪现象
衣兜里的十张小纸条
这是什么样的教育
中国还有教育吗
教育,你为我们带来什么——断裂社会的教育考察
第二篇 教师发展
我的教师梦
我国“教师教育”制度设计的课题
今日教师五题
教师的身份是如何被建构的
且说“教师就是教师”
我看“超级教师”评选
还教师以自己的灵魂
老师,你活得有意思吗
小学教师窦桂梅
第三篇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一项不能急于求成的庞大工程
不敢读史——一纵古论今话课改
也谈“不敢读史”
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
我对课改充满信心
为什么对课改充满信心
第四篇 理论探讨
体制化时代的教育和教育研究”
通向根基与转向背后 哲学视角与社会学视角的比较
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如何理解“参与”
教育改革与教育机会均等
论研究性教学
个人主义及其文化色彩
人道主义及其文化现象
第五篇 制度创新
学校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公共教育体制的市场化重构
重新审视重点学校制度
解放学校解放教师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片议
“差生”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篇 决策思考
校长,希望你走到学生中去
关于校长的教育使命
校长就是校长
也谈“校长就是校长”
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说开去
“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正当性何在
大学的改革向何处去
大学存在的人文形态
经济转型中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道路选择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对高校改革的七点看法
第七篇 文化使命
新时代学校的文化使命及其价值观
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引着中学生和鲁迅对话 在南师附中的教育实验
“三个面向”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
传统之于教育和民族
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学校文化的使命和任务
学校专业文化改进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前提
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以古典的心态涵养学校精神
第八篇 随想启示
名校是这样的——在母校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回忆
从我家的猫怕老鼠想到的
丑小鸭是怎么飞起来的——爱因斯坦的成才之路对教育的启示
假设陈景润晚生四十年
关于尊重——对一个瑞士在华高中生札记的思考
漫话“感恩教育”
基础教育该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
我为什么反对读经
地火
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关于羞辱与轻蔑的禁忌
徐本禹“感动中国”之三问
奉献并快乐着——一个山村教师的心灵体验
后记 做一粒种子立一种文化——在《教育参考》百期出版之际致读者的一封信
书摘插图
顾明远教育忧思录:一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一阵教育危机风。美国著名教育家库姆斯就写过一本书,叫《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1991年我访问美国时,曾经和美国的教授讨论过教育危机的问题。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动不动就说危机?”他们回答得很干脆说:“危机与机遇同存,有了危机感,就会去想办法克服危机,机遇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我听了很感慨。我们不讲危机,似乎社会主义就没有危机,讲危机就是诬蔑社会主义。其实社会主义也有危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时期。没有危机感,不去克服它,那才是真正的危机。否则为什么东欧会巨变,苏联会解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时时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教育有没有危机?这可能是领导不爱听的问题,但客观事实是存在的。说教育有危机,并不抹杀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只是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解决了,我国的教育就会有较大的发展。一句话:“危机与机遇并存。”
那么,就来说说当前教育的危机,或者叫忧思吧。忧思之一是高等教育扩招所带来的质量问题。毫无疑问,扩招是必要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青年求学的需要,但连续三年扩招带来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是教师队伍和物质条件的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的要求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数量上讲,我国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例已达1∶20之巨。按国际上通常的标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致在1∶10到1∶12的样子。我国的师生比已超出了约一倍之多,恐怕已经超过警戒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
第二是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然,就业难并不等于人才的过剩。我们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能说太多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1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呢?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难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就业上,有些专业人才紧俏,有些专业人才过剩。另外,急需人才的地方,如西部地区和农村,却极少有人愿意去,人才充足的大中城市却出现几个人、几十个人争一个岗位的现象。扩招的时候,许多学校是盲目的,没有作仔细的市场调查,只根据学校的可能,有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并未考虑社会的需要。
第三是扩招带来了高等学校的升格风。有些中专升格为高专。例如中等师范学校,因为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而逐渐消亡,不少升格为师专;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还有不少专科因合并而搭车升格为大学。这种盲目升格造成整体学校水平的下降。这种升格风固然反映了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级专业人才,但高等教育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破坏它的规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保证,最后还是会危害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问题不是值得我们忧思吗?忧思以后就要想出路。出路何在?我想唯有改革和创新。
首先,高等教育制度要创新。要严格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结构来构建高等教育的体系,严格刹住盲目升格风。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把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制限于两年,把培养目标设定在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上,课程设置防止向本科齐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分层管理,教育部把中央管辖的“211工程”学校管好,确保其国家队一流的水平;其他院校地方管理,在竞争中提高质量和水平。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实行岗位聘任制。现在并未实行真正的岗位聘任制,真正的岗位聘任制应该通过竞聘促进流动,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校的建设。现在的聘任制还局限在学校内部,仍然有因人设岗,论资排辈之弊。应该打破学校界线,把岗位公布在网上,大家来竞聘。当然这种做法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实施。北大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突破,但北大一所学校搞起来会有很大困难,应该全国学校或大部分学校同步实施,教师队伍才能被激活和流动。有如池塘里的水,几个池塘连起来,并和外面的大河连起来,才能使池塘的水活动起来,一个池塘的水,怎么搅它,仍只是一个池塘的水。
第三,政府还要增加投入。现在高等学校的经费,国拨经费只占百分之五十左右,一半经费要学校自己创收,学校给教师发的学校津贴和奖金都是要由学校或学院自己创收。这就造成了学校主要领导和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许多教师有第二职业,生活在一种功利主义的环境中。长此下去,不仅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科研水平不能提高,而且会贻误一代青年学者。政府增加投入有没有可能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我们可以算一笔账:1996年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11.69%,教育经费占GDP的2.46%,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1.06%;2002年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21.56%,教育经费占GDP的3.41%,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6.13%。2002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所增加,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减少了。当然中央财政支出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投入重点,但如果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再加上教育经费尚未达到原定的占GDP4%的计划指标时,似应增加投入。我们常常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何时摘掉这顶帽子?
第四,调整专业结构,按需招生。遏制长线专业,扩充短线专业,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过去招生只是按照学校现有的系科,照顾到系科教师的“饭碗”,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出路,所以造成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应该把这种关系调整过来,同时调整专业结构,使它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作为世界工厂所需要的高级技师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
第五,加强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改变当前不同教育行政部门分散的评估方式,那种评估只能增加学校的负担。实行以学校自评为主,综合评估的方式,重在平时信息的采集,通过中介组织进行客观的评估。我反对学校排队那种不科学的做法,但可以把学校分成等级层次,每个层次中都会有办得好的学校,都会出名牌。
二
素质教育推行十多年来已经家喻户晓,但却未深入人心。不少校长和老师向我诉说他们的苦恼:明知素质教育是育人之道,但是升学率又是上级领导和广大家长最看重的东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真是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困难?究其原因,这是教育资源不足与需求旺盛之间矛盾的反映。资源不足表现在质上,也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学额不足,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升学的要求。自1999年连续三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招生人数三年翻了一番,在校人数2002年就达1462万余人,其中普通高等在校生903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2003年达到17%)。即使如此,仍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孩子升学是百分之百的问题。于是家长给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资源不足表现在质上,则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过去的重点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积累,成为众人心目中的优质资源,家长学生趋之若鹜;薄弱学校则受到群众的冷遇,入学竞争从小学就开始。所谓考试竞争,实际上就是争夺优质教育资源。高考是竞争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为了最后一棒能取得胜利,前面几棒的竞争就很重要,因此,应试教育不仅在对付高考上,从中考就开始,而且中考比高考的竞争更激烈。因为全国高中毕业生高考的录取率已达58%,而中考重点中学的录取率往往只有十分之一。这种恶性竞争不解除,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地方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压力也不能低估。地方领导最关心的也是高考升学率,他们把它作为自己的政绩来看待。因此,如果升学率比去年高了,领导就会很高兴,又是表扬又是奖励;如果升学率下降了,学校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对学校来说,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升学率才是硬任务。
除了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教育竞争之外,还应该看到观念形态上的问题。传统观念对应试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观念表现之一是,上了大学才能算人才,不上大学就成不了人才。高等教育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级人才的需要也是有一定限量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青年都能上大学,总还有一部分青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大学。同时还应看到,暂时不能上大学不是永远不能上大学,在今天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传统观念表现之二是,不仅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名牌大学。这几年各地都有不少录取生因为学校不理想而不入学的,许多重点学校已经不是讲究一般的升学率,而是讲究考入重点大学的升学率。这样的竞争何时能了?即使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也还存在着不同水平的高等学校。这种竞争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极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当然,有的校长讲,追求升学率与推行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从理论上讲确是没有什么矛盾,而且学生的素质越高,升学的几率越高;应试的能力、竞争的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难看到,学生迫于升学压力,起早贪黑,埋头苦读,且不说健康受到影响(据说有一所学校竟然规定学生不得在晚上12点以前睡觉,而且每天要求家长签字证明),心理也常常被扭曲,他们没有时间学习自己喜爱的科目,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样的人才是21世纪所需要的吗?是不是值得忧虑?
解决应试教育,还得多方面着手,全社会努力。
首先要扩大教育资源,特别要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缩小其和重点学校的差距。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重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硬件建设是必要的,但只重视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未必能改变学校的面貌,关键还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让重点学校帮助薄弱学校教师的成长,最好教师有交流,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去兼课,或者带薪服务一至两年,把薄弱学校的教师带起来,薄弱学校的教师到重点学校去进修。如果这种方式难以做到,至少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次到薄弱学校去指导。
其次是减轻对学校的压力,特别是地方领导不要向学校施加压力,要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要只看一时一事的得失。只要学校办学有思路,办学有特色,学生素质有提高,学校自然就会出成绩,升学率自然就会提高。
第三要改革考试制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施行,新课程的理念是很新的,但需要教师能够理解并善于操作,尤其需要考试制度的改革加以配合。否则有如交响乐团的演奏,乐谱虽然很美,但指挥歪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还要从观念上转变。家长的观念要由人才市场的变化慢慢地转变,不能强求。但作为懂得教育规律的校长们,尤其是重点中学的校长们,应该从培养人才的大局出发,从观念上加以思考,在素质教育上下工夫,不要在升学竞争中推波助澜。其实重点中学升学率高并不稀奇,因为重点中学的生源本来就好。因此,不要因为争生源去炒作考上大学的升学率。
三
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是当前教育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社会上最受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为什么么就不见成效?据媒体报道,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学校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同学之间冷漠,对别人缺乏爱心和诚信。看到这些报道真感到触目惊心,忧心忡忡。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觉得,青少年中出现的问题,根子还在成人社会。如果成人社会问题不解决,光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法解决青少年的问题的。学校天天向学生讲,做人首先要诚信,但是社会上有多少不讲诚信的事实?前不久宁波有所小学把学生的艺术作品摆在街头义卖,用于向贫困地区学生献爱心,每件作品卖10元。有人多次用百元币去买这些作品,学生们对这些购买者还一再表示感谢。后来才发现,他们用的竟然是假币,买一件作品可以找回90元真币。他们不仅骗取了学生的金钱,还骗取了学生的诚信。这是多么可怕的反道德行为,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恶劣影响!不久前电视台还播放了一则消息,六个孩子去游泳,其中一个孩子溺水了,另一个去救他,溺水的孩子被救了,但救人的孩子却溺死了。其他孩子,包括被救的孩子在内,眼看救人的孩子即将溺死,不仅不设法去救他,反而集体逃跑了,若无其事地玩耍去了。孩子失踪后老师找这五个孩子谈话,他们居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其中有一个孩子最后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而被救孩子的家长居然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被溺死的孩子救起的。看了这个报道,我感到无比的悲哀。我们成人有如此恶劣的品德,能要求他们的后代有高尚的品德吗?社会上的腐败奢侈、欺诈诳骗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救救孩子,应该从救救成人开始。
学习的压力是致使青少年堕落的另一个原因。青少年本来是爱学习的,天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现在学校的学习是在应试的压力下进行的,学习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学校课程难度越来越大,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在重重的压力之下透不过气来,稍有不慎,学习就跟不上。于是,有的学生就自暴自弃,或是到网吧去找刺激,或是出现反社会的行为。任何事物在受到压力的时候总会有反作用力,人受到压力也会反抗,学生无力,只能采取消极的行为。这种消极行为的破坏力是很大的。据2003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的报道,“暴力家庭教育酿惨剧,十六岁少年手刃生母”;2004年9月29日报道,“初中生被评为‘最差生’服毒身亡”。这两个事例说出了学生受到压力以后反抗的两种形式,虽说是少数,但已不是个别现象。又据报道,一份由上海市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危害因素研究”的报告表明,高二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达37.93%,小学五年级学生为18.16%,初中生接近24%(《北京晚报》2004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