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基督教 ,
作者: (美)沃格林 著,谢华育 译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56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5566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政治观念史稿》的问题意识是:西方的现代性已经走到如此可怕的穷途,但现代性究竟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来的?出生于自由主义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这部“史稿”全面冲击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本书为《政治观念史稿》之“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的问题意识是:西方的现代性已经走到如此可怕的穷途,但现代性究竟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来的?出生于自由主义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这部“史稿”全面冲击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
重新认识西方大传统是我国学界和大学教育的世纪性根本课题之一,且迫在眉睫……除非中国学人已经打算在西方现代性思想中安家并与某个现代或后现代“大师”联姻生育后代,我们就得随时准备从头开始认识西方传统——就此而言,沃格林的“史稿”将是我们可能会有的无数次从头开始的诸多契机之一。
目录
导言:精神的瓦解
一、非政治主义的问题
二、政治的和非政治的革命
三、表面的非政治主义
四、哲学家的外国人身份
五、新型的学校
六、犬儒派
七、第欧根尼和柏拉图
八、阿里斯提波斯:心理学的政治作用
九、伊壁鸠鲁的学园
第一部分 从亚历山大到阿克济乌姆
第一章 亚历山大
一、马其顿
二、俄吕庇阿斯:神之子
三、征服
四、帝国统治权的元素
五、Homonia:帝国的人民
第二章 早期斯多葛派
一、平等:在母系教派中的起源
二、平等:具有神圣实质的平等火花
三、世界城邦
四、道德人格的演化
五、义务的概念
六、皇帝的孤独
第三章 希腊化时期的君主制
一、希腊化:“黑暗时代”的问题
二、神圣王权
三、活生生的法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四、狄俄托革涅斯
五、厄克方图斯
六、作为救世主的国王
第四章 以色列
一、以色列的历史地位
二、约的概念
三、主要的和次级的民主
四、约,民族个性的来源
五、王权和先知的兴起
六、律法
七、行为的理性——清教主义
八、末世论观点的演化
九、《第二以赛亚书》:主那受苦的仆人
十、受苦仆人和耶稣
第五章 帝国的命运——但以理和波吕比乌斯
一、帝国的范畴
二、《但以理书》——帝国的序列
三、运气的体验
四、帝国的宿命和权威
五、世界史的观念
六、周期
七、三权政体:罗马成功的真正原因
第六章 西塞罗
一、野蛮和文艺复兴
二、成功
三、帕奈提乌斯的遗产
四、罗马,世界城邦
五、政府神话
六、法律的神话
七、西塞罗的结局
第七章 黄金时代
一、恺撒
二、安卡拉铭文
三、第四牧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四、《埃涅阿斯纪》:特洛伊的胜利
五、与高卢和法兰克有关的特洛伊神话
第二部分 基督教和罗马
第一章 基督教的兴起
一、问题:纪元意识
二、耶稣
三、想象中基督教社群的构成
四、保罗的圈子
第二章 基督教和不同的民族
一、保罗的困难
二、民族的核心
三、使徒约翰的基督教
四、祆教民族
第三章 皇帝
一、问题:帝国的东方化
二、罗马的遗产
三、东方的影响
第四章 法律
一、希腊的遗产
二、罗马的法律理论
三、基督教的法律理论
第五章 奥古斯丁
一、奥古斯丁其人
二、历史环境
三、符号的历史
四、上帝之城
五、有关共和国的理论
六、世俗的历史:奥罗修
英文版索引
译后记(谢华育)
附录:《政治观念史稿》卷二至卷八目录[英文版附录二]
书摘插图
《政治观念史稿》的形成
五
无论《全集》的编辑还是许多学习沃格林思想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问题,在沃格林晚年,他也反复谈到这个问题。考虑到我们所了解的“观念史”的起源,沃格林有关“放弃‘观念史’”的话看起来并没有说清楚引起这个计划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对于没有机会研究20世纪30年代著作或者“观念史”原稿的读者来说,这些话反而使问题更不清楚了。于是,像《自传回忆》(写于1973年)中那些明确的话语可能使读者走上错误的轨道。当沃格林说:“我必须放弃‘观念’,作为一部历史的对象,同时确立现实的体验——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宇宙世界的——作为要通过历史进行探索的现实”,他[17]看起来要说,“观念”,无论是否是政治性的,都要被废弃,因为它们对于研究现实来说是无效的理论方法——也就是说,在人为地对现实所进行割裂中,它们只不过是这种割裂方式最后的一点残迹而已,而这种割裂的方式从笛卡儿到各种新康德主义的方法一直统治着西方的“科学”。
但是如果“观念”不是理论探索的对象,我们就必须问自己,为什么直到最后“政治观念史”的作者仍然向他的出版商坚持说,他一定会提交这样一部历史,同时为什么在贯穿40年代的他的通信中,看不出有意识地、故意要抛弃这个最初的计划的痕迹,而我们看到的材料却是有关要增加内容和深化1939年已写部分的。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通过沃格林的工作,“政治观念”安然地经历了那些引出《次序与历史》的改变,但是它们在地位上却被衰弱了,它们必须从核心位置被移至理论研究的边缘?这些特点都可以用来解释这个发展过程,但是为了理解这些特点,学习沃格林思想的学生必须严肃地问这样一个问题:当沃格林一开始同意撰写一部观念的历史时,这个“政治观念”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令人并不意外的是,多数旨在回答这个问题的系统性尝试都可以在“观念史”初稿的序言中找到。这篇文献早在1940年3月就存在了,这一点我们从明茨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知道在这封信中,明茨就沃格林对政治观念和政治理论理解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这篇序言之所以十分重要,不只是因为它呈现了沃格林对他“观念史”的主题和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性陈述。更重要的是,它是对自30年代早期沃格林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及其阐述的延续,这非常吸引读者,这种延续性也值得我们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