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儿子学孙子
分類: 图书,少儿,传统文化,
作者: 陈小云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51000版次: 1页数: 258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14386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仅读孔子是不够的
《孙子》不仅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兵书,也是一部伟大的社会和人生寓言。它教导你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怎样把握大局,善于计划,勇于行动。因此不论你在战场、职场,不论你是领导或学生,都应满怀恭敬认真研读。
关于本书的风格,作者如是说——
《孙子》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社会和人生的寓言。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孙子教导我们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观察,怎样判断,最后,怎样行动——
大局观:《孙子》始终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他具有统观全局的视野,总能洞察关键,掌握主动;他拥有大智慧和大格局,从不屑于玩弄小伎俩和小聪明。
攻击性:《孙子》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在他的战略意图中,没有消极防御的地位,没有退让、无为和妥协,面对任何复杂战局,他总是才是采取进攻者的姿态。
方法论:《孙子》提供的是一份可操作的计划。他通晓目标、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关系,具有分析和判断的非凡能力,面对任何困难,总能提出解决之道。
行动力:《孙子》是一部关于行动的教科书。他不说废话,只在意如何行动;他精通战术战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及如何实施。
内容简介
《孙子》是与《论语》、《老子》齐名、享誉中外的中华文化三大经典之一。
作为《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的作者,陈小云先生积三十多年研习国学之学养,开创了一种解读国学经典的新方法,即通过父女、父子的日常对话,不仅完整地传达了诠释经典文本的基本信息(如字、词、句的解读),更具开创意义的是将当今生活与国学精髓结合起来,让国学菁华鲜活起来,成为浇注当今人生的甘露,滋养今人。本书的撰述,是作者有感于现在的“儿子”们被长辈过度呵护,渐显中性甚至女性化,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通过对《孙子》详尽而生动的解读,教导“儿子”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面对人生的挑战,应该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观察和判断,怎样为实现目标而行动。因此,该书不仅是解读《孙子》的理想读本,也是奉献给男性青少年强化雄性教育、不断健康成长的人生启蒙书。
作者简介
陈小云(xiaoyun362@sohu.com),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加入广告业。曾服务众多国际和国内品牌,主要著有《泛广告时代的幻象》、《教儿子学》、《教女儿学》等。
目录
军训
军训说明
例言
引子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附录
一、《孙子》地图
二、吴国大事年表
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计篇
你有没有野心?
这个嘛——不瞒您说,多少有一点。
呵呵,回答得战战兢兢,全无自信。我再问你,有没有打过架?
小学里打过,这你知道,那是小孩子瞎胡闹,现在长大了……
不知你们那时打架,出于什么原因?
这个却没仔细想过——不过,这与兵法有关系吗?
孙子也没想过这问题。倒是孙子之后的战国名将吴起,不但想过这问题,还按起因将打架分为五种,你可对照一下……
打架和战争,还是有区别吧。
吴起认为,战争的起因有五种:其一,除暴平乱;其二,恃强凌弱;其三,愤怒冲动;其四,争权夺利;其五,国内饥荒……
不好意思,我们小时候打架,大多属于第三种,个别的属于第二种。
依你的了解,吴王阖闾发动的战争属于哪一种?
照他的性格分析,不会发动什么正义战争,多半是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或出于一时冲动——和我们小孩子差不多嘛!
向小孩子传授兵法,首先应该怎么讲?
怎么讲,听孙子的吧……
孙子开谈兵法,开宗明义是警告:“战争,乃是国家的大事。生与死的战场,存和亡的关键,不可不慎重考察。”
兵的本义是兵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不过,当孙子对吴王阖闾说出“兵者……”二字时,指的并非笼统的、抽象的战争,而是侵略战争!
难道孙子这部兵书,是为侵略战争而写?
别一听到“侵略”就紧张。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也许侵略就是人的本性……
可侵略战争,毕竟是非正义战争。
孙子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败、弱者先亡的时代。诸侯间的战争,就是相互间争霸和兼并,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当时的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齐、秦、晋、楚等强国先后称霸,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面对这样形势,如果你安于现状,不具有侵略性,除了甘心成为大国附庸,就是坐以待毙……
吴国的形势如何?
我们看地图——东方的齐国,自两百年前齐桓公去世,国内陷入动乱,早已不复昔日霸主气象;北方的晋国,正图谋复兴晋文公的事业,继续称霸中原;南方的楚国,仗着地广兵多,毫不相让。中原地带,虽说形成了晋楚两强争霸的局面,但经过几十年战争消耗,两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至于我们吴国,地处东南,虽属后起的蛮夷小国,但从吴王寿梦开始……
吴王寿梦,是哪一代吴王?
就是吴王阖阊的祖父——大概七十年前,寿梦王与北方的晋国结盟,远交近攻,将开疆拓土的锋芒直指楚国,七十年来,此一战略获得极大成功,吴楚间历经大小二十余战,吴国胜多败少,即是明证;今天,吴国已成为东南方一股迅速崛起的势力。
别忘了,吴国南面,还有越国……
越国的潜力不可小视,与我吴国也有些过节和冤仇,但目前尚不成气候,待我诛灭楚国,完成平定中原的大业,再来收拾它不迟。
看来,孙子面前的吴王,野心不小。看他对于剑的狂热,可以想像,这是个易冲动、好冒险的家伙。
这一点,很像他的父王吴王诸樊……
吴王阖闾的父亲,就是吴王寿梦的儿子了。
三十多年前,吴王诸樊率军伐楚,包围了楚国的巢邑。你知道楚军守将是怎么算计他的吗?那位守将说:“吴王好斗而轻率,如果将城门稍稍开启,他一定亲自冲向城门,只要进入射程,我一箭就可要他的命……”
结果怎样?
结果不出这位守将所料,吴王诸樊身先士卒,率军攻打城门,楚军守将躲在短墙后,瞄准,射击……就这样,诸樊死在了楚军箭下。
嗯,这是个头脑容易发热,好逞匹夫之勇的国君。眼前的吴王阖闾,身上流淌着父王的血液,看来也充满野性……
不仅吴王——当时的吴国,地处江苏太湖一带,尚是一片半开化的蛮夷之地,这里民风强悍,人们好勇轻死,有所不忍,便挺剑相斗,动不动刎颈自杀,极为惨烈悲壮……
人情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确实像小孩子。
你看孙子书中闪烁而出的“死生”、“存亡”诸字,仿佛在告诫:战争有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你实现野心,也可以毁灭你。
看来,在把握敌人命脉之前,孙子首先把握了吴王的命脉:想要实现野心,需要适当收敛野性。
对,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出剑,而在于身为国君,当你拔剑出鞘时,是否具备了必胜的把握?是否掌握了对手的命门?是否能做到一剑致命?
孙子的第一招。果然是寒光内敛,不动声色……
刚才孙子出了第一招,你可领悟到那一招的关键?
那一招的关键,是不是那个“国”字?因为战争关系到国家命运……
战争是国家大事,谁不知道?依我看,孙子那一招的关键,不在“围”,而在“察”!
那个“察”字,无非表示战争事关重大,需要重视而已……
你说的“重视”只是态度,作为将军,除了表明态度,还得有后续的方法。
后续方法?孙子没说啊……
孙子的方法,就是那“察”字:它看上去非常冷静,既是第一招的收势,更是后面一系列招法的起势,真好比一道神脉,绵绵不绝,贯穿了孙子十三篇整部兵法……
这,有点夸张吧?
以战略的眼光洞察长远目标,准确的应变,料敌制胜,剑无虚发,从战略、战役到个人间的战斗,都离不开“察”。
看来孙子是洞察了吴人的性格,才提出这“察”字:吴王诸樊死于非命,是因为不“察”,吴王阖阊要实现野心,就必须“察”……
所以这“察”字,可不像你轻飘飘一句“重视重视”就完了,它是要你针对即将进行的战争,拿出一份实实在在的考察报告,阐明自己的计划,提交给国君参考……
那,那我该怎么着手?
想象一下,当你准备推出一件新产品,或者,你要击败对手赢得大选,会怎么做?
这我们学过: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弱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现状,然后对目标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策略……
开拓地盘,击败对手,也就是发动战争——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自保,那便是另一套做法了。
吴王的目标,显然不会满足于自保……
你呢?
我?潜意识里,我们都具有侵略性吧。
那接下去……
接下去,我们着手计划吧。
孙子说:“所以,必须就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再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经:考量、评估。校:通“较”,比较。情:实情。
这就是“察”的具体方法了。
对,着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自己的实力,然后再与对手进行比较。
需要评估的五个方面是……
孙子说:“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这五个评估项目,很玄啊……
孙子这是在传授方法呢——发动一场战争,或启动一项工程,甚至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流程,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想必吴王发动战争,头脑一热,血气上涌,就拍板决定了,哪有这么复杂!
这样的战争,只是毫无章法的乱战、浪战,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完全不受自己掌控,即使胜了,也是侥幸……
那我们就跟着孙子,一项一项评估吧。
第一项评估要素:道。
孙子说:“所谓‘道’,就是令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可以与国君同生,可以与国君共死,而没有二心。”意:意愿、意志。诡:违背。
就是说,你要发动对外战争,首先得争取国内民意的支持。
民意支持,是发动战争的政治基础,也是最终赢得战争的条件。如果你国内搞不定,这战争即使发动起来,也难以维持下去。
嗯,到时候国内的反战运动一起,怕就骑虎难下了——只是,他所谓的“道”,指的不是道义、正义?
作为一个职业军事家,孙子只关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在意战争的性质。在他看来,只要赢得民众支持,就是有道,就可发动战争。
明白,倘若民众的支持率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作出战争决定——这样看来,他说的那个“令”字,就很重要……
哦,为什么?
我理解这个“令”字,包括战前的煽动、宣传、教育、承诺……
我想,光凭战前动员,可赢得一时支持,怕还不足以激发全民的战斗热忱,以至和你同生共死。
就如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需要平时不断激励,始终保持凝聚力?
对。孙子所说的“道”,就是一种全民凝聚力。在他看来,只有唤起并始终保持这种凝聚力,才能干战时激发全民的敌忾心,共赴危难。在胜利的形势下可以勇敢争先,在失败的环境中亦能挺立不动……
不然的话,人们可以与之生,却未必愿意与之死。
我想,这也许是在提醒吴王,战争不是一个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嗯,战争需要个性,但也不能太有个性,是不是?
第二项评估要素:天。
孙子说:“所谓‘天’,就是自然的阴阳、气候的冷暖、季节的更替。”
他这里讲的“阴阳”,不是“阴阳五行”的“阴阳”?
古代兵家中有“兵阴阳家”一派,这我们后面会说。孙子这里讲的“阴阳”,只是指天气的阴阳变化,包括昼夜、晴雨等等。
难道天气不好,就不能发动战争?
你以为只要民心沸腾,就可以大手一挥,号召出征了?古人有“冬夏不兴师”的说法:隆冬季节兴师远征,不仅战士们要饱受风霜之苦,粮草供应亦会发生问题;至于盛夏,更是疾病流行的季节……
嗯,有时候一场大雪,也会使战争形势逆转。
战争有战争的规律,作为将帅,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民众。冷兵器时代,天时对战争的制约很大,尽管也有利用天时以克敌制胜的战例……
第三项评估要素:地。
孙子说:“所谓‘地’,就是高低、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
刚才说天时,现在说地利。别的都可理解,就是这“死生”……
死生,即“死地”与“生地”,那是孙子的军事术语——主要指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及战场环境,这在后面的《行军篇》、《九地篇》会详细讨论。
我想,在战场地形方面,还得考虑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水土特点……
哦,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北方多平原山地,南方多沼泽湖泊,你进攻南方国家和进攻北方国家,考虑的重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呵呵,有道理,会举一反三了。
反正当时的战争以陆战为主,作战双方对地形条件的依赖度,应该超过天时。
第四项评估要素:将。
孙子说:“所谓‘将’,就是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正。”
古人称赞将军,常说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真大将之才也……”
对,这所谓的“大将之才”,在孙子看来,共有五项指标,你不妨依次对照一下自己。
第一是“智”——人家都说我脑子灵,有点小聪明,这算不算?
所谓智,既包括随机应变的机智,更包括战略上的大局观。指挥庞大的军队作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冷静的头脑,面对复杂情况,更得有超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光凭拍脑袋耍小聪明,你可以当个团长或团参谋长……
看来在“智”的方面,还得加强综合性的磨炼。看第二项……
第二是“信”,也就是赏罚有信,言出必行。
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不能言而无信,这一条我自信做得不错。
在军中实行赏罚,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我们后面再说。先看第三项……
第三是“仁”。
这里的“仁”,就是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
哦,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仁慈之心,我现在还不好说,至于将来,如果能当上将军,不客气地说,我能做到。
我看你这个“仁”,八成是做将军最忌讳的妇人之仁。
这个却也难说,我们看下去吧。
第四是“勇”。
勇,如果指勇气,有时我头脑发热,匹夫之勇倒是有一些,但往往无济于事;如果指身手不凡、武功高强,那我就没辙了。
对将帅来说,武功是次要的。我理解孙子说的“勇”,除了冒险、果断、大胆,还应具有一种临危不惧的精神力……
就像古人说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天下之大勇也。”
是啊,作为一军之主帅,必须深明“大勇”和“匹夫之勇”的区别。真正的勇敢,还要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
嗯,胆小鬼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敢承担责任……
第五是“严”,就是具有三军主将的威严,不但号令严明,更能震慑部下。
这恐怕是我的软肋,我这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拉不下脸面……综合评估下来,分数不高啊,看来这辈子与将军怕是无缘了。
何必那么丧气!孙子所说的五项指标,若能身体力行,我看不仅足以治军,更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对我们来说,兵法的修习,无非为了完善人格,应对乱世,并非真要去当什么将军的。
这我能接受——只是有个问题,既是为将,为何孙子把“智”列在第一,而“勇”却落在第四?
这很关键。有一部托名姜太公所著的兵书《六韬》,也曾说到“将有五材”,它的次序是“勇、智、仁、信、忠”。
这部《六韬》,特别看重“勇”……
对。“大将之才”是一种很特殊的才能,严格来讲,只有五材兼备,才足以统率千军万马,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则不能应变制敌,或则难以服众,都有问题。至于孙子特别强调“智”,恐怕与他面对的对象有关。
哦,在孙子看来,所向无敌、视死如归的匹夫之勇,无论吴王还是吴国将士,都已具备,他要传授的,首先是智。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秋末期的作战形式,正从一天之内解决战斗的中小规模车战,发展到大规模长距离的机动野战……
前者主要斗勇,后者需要斗智——作战形式不同,对将帅的要求也不同。
是啊。放眼朝中,如果尽是有勇无谋的莽夫,或能谋不能断、临大事就没有主张的所谓聪明人,这战争的决定还是不能下。
理想中的大将之才,应是能谋善断、智勇双全。
第五项评估要素:法。
孙子说:“所谓‘法’,就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务职责、军需的供应管理。
曲制,就是师、旅、团以及作战部、参谋部之类;官道,就是师长、旅长、团长之类;主用,则是后勤部管辖的范围,包括军费、器械、粮草……
可以这样理解,具体应该更复杂。
这些要素,相刘次要一些?
哪里。我甚至觉得,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天才将军。对于军队这架庞大的机器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率的组织和控制系统,一旦面临战争,轻则运转失灵,重则立马瘫痪。
看来在我那份计划书中,这部分也很重要。
是啊,你想想看,如果你的部队编制不完备,上下职责不清晰,培训不善,粮草储备不足,通讯系统落后……
好啦好啦,我那正规军,都被你说成一群乌合之众了,还打什么仗啊。
以上五项要素加起来,就是所谓的综合战斗力,被历代的兵法家称为“五事”。
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人才、制度……
孙子总结道:“以上五项,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深切地了然于胸,方能赢得战争;不然,就不能赢得战争。”
他说的“知”,不只是过问一下,而是需要深入了解?
所谓“五事”,乃是战略决策的依据,你不经过深入调查,就写不出扎实的考察报告;你考察报告写得虚无缥缈,上层凭什么作出正确决策?
可是,战争的发动,主要是政治家的事,将帅只须奉命执行就行了吧?
即使执行,也得对“五事”了然于胸才行;何况在孙子看来,将帅是要参与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