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以)利布里奇,(以)图沃-玛沙奇,(以)奇尔波著,王红艳主译,释觉舫审校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14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44303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本书就是以生活故事为例,通过分析和诠释一些生活故事,向我们展示如何进行叙事研究。作者首先从“什么是叙事研究”入手,定义叙事研究为“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提倡把所有叙事都看作是虚构文本的绝对相对主义,也不肤浅地认为叙事就是对现实完整、准确的描述。他们相信故事总是围绕着某些事实或生活事件的一个核心而建构,同时承认在选择、添加、强调和诠释“所记起的事实”方面有个性和刨造性施展的自由外围空间。继而,在两个独立纬度(整体方法和类别方法、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组合出四个单元矩阵,也就是本书所重点论述的叙事阅读的四个模式:
整体-内容
类别-内容
整体-形式
类别-形式
作者在第4~7章(全书共8章)中分别详细论述了这四个模式,并就每一个模式都提供了两种分析例证,共向读者提供了四个模式、八种分析策略。
作者简介
艾米娅利布里奇(Amia Lieblich)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并在1982-1985年间担任系主任。利布里奇的著作展示了一部以色列社会的口述史,涉及战争、战俘(POWs)、服兵役和集体农场,等等。她和乔塞尔森(RuthellenJosselson)一起担任生命叙事研究年鉴(the Narrative Study of Lives)的编辑。在过去的几年里,她一直教授“生活故事和叙事: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目录
第1章一种新的关于阅读、分析和诠释方法的分类模型
什么是叙事研究
简短的文献回顾
本书的理论立场
叙事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
如何学做叙事研究
对叙事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和组织的新模型
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寻找四种模式的例证
关于本书
第2章我们自己的研究叙事
背景
我们研究和选取样本的一般方法
生活故事访谈
认真处理我们的发现:团队合作
第3章两个人的生活故事
萨拉
大卫
第4章整体-内容视角
从整体-内容视角阅读生活故事:艾米娅利布里奇
早期记忆作为整体-内容方法的关键点:米切尔纳奇米亚斯
第5章整体-形式分析
结构分析——策略:里弗卡图沃-玛沙奇
二阶生活故事——自我实现的叙事:艾米娅利布里奇,里弗卡图沃-玛沙奇和塔玛奇尔波
第6章类别-内容视角
成年人眼里的中学经历:艾米娅利布里奇
成年人和他们的家庭:里弗卡图沃-玛沙奇
第7章类别-形式分析
分析叙事资料所反映的认知机能:塔玛奇尔波
用叙事的语言学特征识别和评定其情感内容:塔玛奇尔波
第8章讨论:叙事研究中的选择和评价
关于文本、阅读和诠释
关于多元化:质和/或量的方法
我们的选择:以生活故事作为研究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反思我们所提出的模型
对于“如何做”叙事研究,我们是否更清楚了呢
质的研究的标准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一种新的关于阅读、分析和诠释方法的分类模型
在过去的15年里,叙事(narrative)和生活故事(life story)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获得认可,并开始在理论、科研和诸如心理学、精神疗法、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应用学科中占据一席之地。借用库恩的术语,这种历史演进可以被称为“叙事革命”。而另外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社会科学领域内实证范式日渐消亡的证据(Bruner,1990;Sarbin,1986)。叙事在研究中的运用可被视为对现存传统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的一种补充,或者是对这些“贫瘠(sterile)”的研究工具的首选替代品。不管从何种意义上说,叙事方法都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宝库中极有价值的一部分。
伴随着叙事研究影响的扩大和叙事研究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参见已出版的杂志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和论文集The Narrative StudyofLives),社会科学领域内对叙事方法论进行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实际上,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似乎已经超越了哲学和方法论的形式化层面,而与实践并驾齐驱。此外,叙事研究也频繁地招致其太过于艺术化的批评,比如:它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天分、直觉或者临床经验,蔑视清晰的规则和系统,很难被教授,等等。
我们相信,叙事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在阐明其研究运行规则方面做出持久努力。这就必然要求集中发展叙事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和相关研究技巧。本书正是致力于满足这种需要而作的。
上述目标乍看上去似乎与叙事方法的基本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叙事研究(本章稍后将给出定义)在根本假定上明显不同于其对应物——实证研究。叙事研究假定在人类现实领域不存在绝对真理和关于某一文本唯一正确的阅读或解释,叙事方法主张多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但是我们认为,研究者有责任为自己的方法选择提供一个系统、连贯的基本规则,以及对获得研究结果的步骤作清晰说明。叙事研究的这些方面可以,也应该被教授和被学习。
这本书讨论了生活故事的研究方法,其主要关注文本阅读和资料分析,以及那些在关于质的研究的出版物中被忽略或被忽视的主题。我们希望通过展示一个对阅读类型进行分类的新模式,并论证我们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运用的技巧和程序,为读者在阅读、分析和诠释生活故事资料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尽管我们希望读者相信叙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并不把本书所展示的研究方法看作是最终方法或最佳方法,而是作为正展开其无限可能性的叙事研究艺术中的一种视角。本书针对广泛的读者群,包括所有对生活的叙事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和研究者。但由于它是由三位心理学家所写,因此,书中的一些术语和例子主要来自于心理学领域。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研究者提供运用叙事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鼓励读者为这个正在发展、成长的新领域贡献自己的创造力。
什么是叙事研究
尽管质的研究者们在自由地运用着叙事(narrative)和叙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术语,但是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却非常罕见。韦伯斯特词典(webster’S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96)把叙事定义为“用于表现一系列相关事件的一段论述(discourse),或者一个例子(example)”(P.1503)。按照我们的定义,叙事研究指的是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故事形式(通过访谈或者文学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而收集,或者以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人类学家记录他或她所观察故事的田野札记或者个人信件)而收集。它可以是研究的目的,或者是研究其他问题的手段。其用途可能有:做群体间的比较分析,了解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一段历史,探究个性等。我们所提出的模式,能用于分析从文学作品到日记、自传、晤谈,或者由访谈而获取的口述生活故事之类的广泛的叙事谱系。自然地,这类研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文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
简短的文献回顾
传统上,出版物、互联网、报告和数据库都认定,在过去的l5年里,叙事研究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在心理学、性别研究、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律和历史学领域,叙事研究作为理解叙述者的自我认同、生活方式、文化和历史的一种手段逐渐兴盛起来。清楚呈现了在心理学领域相关出版物数量增长的情况。
该图来源于“叙事心理学资料库(Resources for Narrative Psychology)”网站(Hevern,1997),建立在包括期刊文章、书目章节、专著、博士论文在内的2011份文献资料分析之上。所有的文献资料皆来自于以下关键词的搜索:叙事和生活故事(narrative and life story),叙事和心理学(narrative and psychology),讲故事和心理学(storytelling and psychology),话语分析(discourse and analysis)。也显示了这些文献的出版年份分布情况。
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料按照其所涉及领域,可以粗略地分为如下三个大的类别:
把叙事用于调查任何研究问题
这种类别的研究最常见,但差异也最显著,而且囊括了叙事研究中的绝大多数。叙事研究可以用作预研究,从而形成客观研究的工具,或者用在大样本的客观调查与小群体的叙事方法相结合的研究中以加深理解。不过,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本书所提供的研究),叙事方法完全可以对真实的生活问题进行全面地评价(Greene,1994)。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领域,叙事常常被用于心理和医学问题或者学习障碍的诊断性分析(Capps&Ochs,1995;Herman,1992;Wigren,1994)。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许多研究中,叙事常用来呈现社会中一些特定亚群体的性格或者生活方式,例如从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界定的亚群体。从社会、文化或者人种角度来看,这些社会群体常常是受歧视的少数人,他们的叙事表达了其未被知晓的心声(关于女性问题请见:Gluck and Patai,1991;Josselson,1987;Personal Narratives Group,1989。关于女童问题请见:Gilligan,Lyons and Hammer,1990;Gilligan,Rogers and Tolman,1991。关于巴勒斯坦女性问题请见:Gorkin and Othman,1996。关于同性恋生活问题请见:Curtis,1988;Plummer,1995)。
叙事也被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用于研究社会中的特殊年龄群体。许多研究致力于把儿童叙事作为了解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手段(如,Nelson,1989;Sutton—Smith,1986)。汤普森(Thompson,1994)用叙事研究青少年,肯珀、拉什、尼特和诺曼(Kemper,Rash,Kynette&Norman,1990),还有科克(Koch,1990)用叙事来研究老龄化问题。另外一些研究工作则采用叙事去调查人类生命周期中的特殊时期或者变迁期,例如:法雷尔和罗森堡(Farrell&Rosenberg,1993)关于父亲身份转换的研究;里斯曼(Riessman,1990)关于离婚的研究;默里(Murray,1992)、奥克堡(Oehberg,1994)和威斯曼(Wiersma,1988)关于事业或者职业发展的研究;利布里奇(Lieblich,1993)关于移民变迁的研究,等等。
在认知科学领域,叙事方法用来研究记忆、语言发展和信息处理过程(Hartley&Jensen,1991;Neisser&Fivush,1994)。
在应用研究中,临床心理学运用叙事进行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来恢复或发展病人的生活故事被认为是治疗过程的核心环节(Epston,White,&Murray,1992;Omer&Alon,1997;Rotenber9,1987;Schafer,1983;Spence,1986)。
以上资料信息表明,叙事探究可适用于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应选择最适合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方法,当研究者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去诠释现实问题,以及运用其专长为公众舆论或政策制订贡献力量时,应该以开放坦率的方式接近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的大众,探索他们主观、内在的当下体验——这才是明智的。叙事方法可以被看作适合于调查“现实问题”的“现代方法”(Bickman&Rog,1998)。
以叙事作为研究目的的研究
这一类别是指那些论及叙事自身,而不是把叙事作为研究其他问题之手段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文学理论、传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较为普遍,并且涉及故事的不同方面,如它的本质、结构或质量(Frye,1957;Rimmon—Keenan,1989)。多数研究关注的不是叙事的内容,而是叙事的形式特点,如故事的结构、情节的进展、多变的语言风格(参见Gergen&Gergen,1988;Labov&Waletzky,1967)。
对质的研究(包括叙事研究)取向之哲学和方法论的探究
尽管这些主题都是相互关联的,但从目前的叙事研究来看,大多是从哲学视角人手进行,而不是从方法论人手。其中,在哲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研究有:布鲁纳(Bruner,1986,1990,1996)把叙事作为两种人类认知模式之一的研究;M格根(M.Gergen,1992)、K格根(K.Gergen,1994a)和吉登斯(Giddens,1991)关于后现代、身份认同和叙事的研究;阿拉斯泰尔(Alasuutari,1997)、费希尔-罗森塔(Fisher—Rosentha,1995)、霍华德(Howard,1991)、米切尔(Mitchell,1981)、波尔金霍恩(Polkinghorne,1988)、鲁尼恩(Runyan,1984)、萨宾(Sarbin,1986)和维德肖恩(Widdershoven,1993)也分别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话题。
相对而言,把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主要关注点的例子则比较少见,也很少有学者运用综合模式来阅读或分析叙事材料,缺乏有关各种方法分类的研究。不过在更大的范围内,也即质的研究方法方面,有一些相关论文(Denzin,1978,1989;Denzin&Lincoln,1994;Riessman,1993)。研究者提出了聚焦故事的某些方面,或者把故事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的独特方法。其中做出不凡贡献的是吉利根(Gilligan)和她的合作者们(Brown et al.,l988),琳达(Linde,1993)和罗森塔尔(Rosentha,1993)。不过我们的文献检索没有找到系统描述现存各类叙事阅读方法的综合性研究。
虽然如此,两份最近的出版物也的确展现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视角,涉及叙事研究的不同方面。奥克斯和卡普斯(Ochs&Capps,1996)在引证至少240份出版物的基础上,提供了集中于叙事和自我之间关系的详实文献分析。米什勒(Mishler,1995)依照其中心研究议题,提出了一门有关叙事研究分类的类型学。他的类型学包括三种叙事的类别或视角:参考与时序(reference and temporal order),涉及事件在真实时间内发生的顺序和它们被在叙及时的顺序之间的关系;文本的一致性和结构(textual coherence and structure)处理建构故事的语言和叙述策略;叙事功能(narrative functions)则和故事所处的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我们自己的模式意在统整各类叙事研究的阅读、分析和诠释方法。在介绍完本书的基本理论立场之后,我们会把我们的这种模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理论立场
我们为什么要做叙事研究?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有关自我的或生活故事的叙事研究,在今天的心理学领域占据什么位置?
人是天生的讲故事者。故事给个人经历提供了一致性和连续性,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基于上文所回顾的那些文献,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立场: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和理解个体的内在世界,这种探索和理解伴随着它对人类和动物行为的兴趣、它的预测和控制的目标。要了解人的内在世界,最直接的渠道便是听他说说关于自己生活和亲身经历的故事。换句话说,叙事给我们提供了获悉自我认同和个人性格的机会。许多理论家——最为人熟知的是弗洛伊德——皆以同样的方式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通过研究病人的案例,形成了他们关于个人精神生活、性格及其发展的观点,因此对常人感兴趣的研究者也能从调查访谈所收集到的个人叙事中,建构起对其个性的理解(McAdams,1990)。
今天,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前沿,布鲁纳(Bruner,1991,1996),费希尔一罗森塔尔(Fisher-Rosentha,1995),格根(Gergen,1994),格根夫妇(Gergen&Gergen,1986),赫曼森、赖克斯、哈里和肯普(Hermans,Rijks,Harry&Kempen,1993),麦克亚当斯(McAdams,1993),波尔金霍恩(Polking—home,1991)和罗森塔尔(Rosenthal,1997)等人都倡导,无论在内容层面还是形式层面,个人叙事都是个人的自我认同。依照这种方法,故事模拟了生活,并向外部世界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它们也塑造和建构着叙述者的个性和生活现状。故事就是个人的自我认同,并在生活中不断被创造、倾诉、修正和重述。通过我们所说的故事,我们了解或发现自己,并向他人展示自己。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认同这种观点。邓津和林肯合著了一本极好的质的研究手册,在其前言里,他们这样写道,“质的研究领域正充斥着一系列的紧张、矛盾和迟疑不决”(Denzin&Lincoln,1994,P.15)。这些紧张的症结在于“真理”、“知识”和“研究”的本质。这些主题对我们这本书所致力的工作来说,太过深入和宽泛了。但对照这种后现代观点,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当前从学术性、现实主义、实在论或者历史主义的视角考察一个故事或者任何一段口头叙述时,总是立足于其对内部或外部现实的展示的好坏。在这个富有争议的领域,我们采取了一个温和立场。我们不提倡相对主义,即把所有叙事都看作是虚构的文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肤浅地认为,叙事就是对现实完整、准确的描述。我们相信,故事总是围绕着某些事实或生活事件的核心而构建的,同时我们也承认,在选择、添加、强调和诠释“所记起的事实”方面,有个性和创造性施展的自由外围空间。
在心理学的生活故事研究领域,有关故事和现实之联系的宽泛议题,可以被转译为探讨个人叙事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居于(resides)”内在现实的潜在领域。生活故事是主观的,因为它是一个人的自我或者自我认同。它包含着和“历史真实(history truth)”或紧密相连,或略为相似,或远远不同的“叙述真实(narrative tnlth)”(Spence,1982,1986)。所以,我们的立场是,当生活故事被正确运用时,可以提供给研究者一把钥匙,使其能够发现和理解个人的自我认同,此认同存在于当下或者历史真实之中,呈现为一种叙事性结构。
然而,由一次访谈(或者通过任何其他独特情境)所提供的生活故事,只是当下生活的一个故事,一种假设性的建构。有两个原因导致它无法被彻底地研究。首先,因为现实生活故事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发展和改变着,当某个故事被记录转译下来,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文本(text)”,就好比用一张单一、凝固和静止的照片去呈现变动不居的个体一样。我们把故事作为一个文本来阅读、一个静态物去诠释,似乎它就反映了那个内在的、现存的自我认同。但实际上,这种认同是一直在变化着的。而且,每一个收集到的生活故事总会受到其叙述情境的影响:访谈的目标(例如,获得一份工作或者加入一项研究),听者的个性特点,叙述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如,他们是否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他们是同性还是异性?),叙述者的心情,等等。所以,一部独特的生活故事,就是人类自我或者生活可能建构或展示的多种版本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子,而且这些建构都和某瞬间的特殊情境相关。人类对自我或生活的建构或展示可能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建构都是与某瞬间的特殊情境相关,从而形成了一部部独特的生活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