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赔偿制度研究(诉讼法学文库)

分類: 图书,法律,诉讼法/程序法,诉讼法学,
作者: 瓮怡洁著
出 版 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34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9885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诉讼法学文库》是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开放的大型专著丛书。自2001年面世以来,已出版发行了60余部以诉讼原理、诉讼规律为内容且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专著、经济、对公安、司法工作有指导意义,对立法工作有参考价值。其中已有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详实的资料,跨越刑事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等多个学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刑事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立法模式、归责原则以及刑事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刑事赔偿程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瓮怡洁,1977年生,新疆阿克苏人。1999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6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分别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讲师。曾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刑事法杂志》、《犯罪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并参与多部法学著作的撰写、编写。
目录
第一章 刑事赔偿制度概论
第一节 刑事赔偿制度的称谓
一、刑事补偿
二、司法赔偿
三、无罪羁押赔偿
四、冤狱赔偿
五、刑事赔偿
第二节 刑事赔偿制度的内涵
一、对刑事诉讼过程中国家公权力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行为,应当由国家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
二、刑事赔偿责任的成立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具备一定的构成要件
三、国家在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后,要向确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追偿
第三节 刑事赔偿制度的功能
一、有利于保护受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
二、有利于规范侦查、起诉、审判、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
三、有利于保护依法行使职权的侦查、起诉、审判、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章 刑事赔偿制度的历史
第一节 外国刑事赔偿制度的历史
一、外国刑事赔偿制度的萌芽
二、外国刑事赔偿制度的确立
三、外国刑事赔偿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刑事赔偿制度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冤狱的预防与救济制度
二、中国近代刑事赔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当代刑事赔偿制度的变迁及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 刑事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刑事赔偿制度确立的理论障碍
第二节 刑事赔偿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法治理论
三、分权理论
四、人权保障理论
第三节 刑事赔偿制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负担平等理论
二、社会保险理论
三、对公共负担平等理论及社会保险理论之评析
第四章 刑事赔偿制度的立法模式
第一节 以民事法律解决刑事赔偿问题:并非最佳模式
一、民事侵权法与刑事赔偿制度的立法取向不同
二、民事侵权法与刑事赔偿制度对是否必须追偿规定不同
三、民事侵权法与刑事赔偿制度的程序结构不同
第二节 以统一的国家赔偿法解决刑事赔偿问题:亦非最佳模式
一、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起诉、审判、监狱管理行为可能涉及的相对人的范围存在很大差别
二、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起诉、审判、监狱管理行为可能对公民权利造成损害的程度不同
第三节 以专门立法或刑事诉讼法解决刑事赔偿问题:最佳模式
一、刑事诉讼是刑事赔偿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二、刑事赔偿是刑事诉讼活动的继续和延伸
第五章 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
第六章 刑事赔偿的范围和标准
第七章 刑事赔偿的程序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刑事赔偿制度概论
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与国家公权力的运作密不可分,而国家公权力的运作有时难免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造成一定的损害。对这种公权力造成的损害相对人能否要求国家给予赔偿?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赔偿?通过何种程序获得赔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反映了一国对国家公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事实上,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相关的制度,对受到公权力侵害的公民进行救济,也即由国家对公民个人受到的损害进行赔偿。那么,对于这一制度,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如何命名的?它具有哪些基本内涵?其功能何在?本章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 刑事赔偿制度的称谓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刑事赔偿制度,但对这一制度的称谓却不尽相同,有的国家称之为“羁押赔偿”制度,有的国家称之为“刑事赔偿”制度,还有的地区称之为“冤狱赔偿”制度,等等。那么,这些不同的称谓之间是仅仅存在一种文字上的差别,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差别在其中呢?笔者认为,这些称谓之间不仅仅存在一种文字上的差别,而是暗含着不同国家对公权力受害者提供救济的不同态度:是以一种平等者的身份对受害者进行赔偿,还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受害者施以愿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