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故事/蔡东藩历史讲坛

分類: 图书,历史,历史知识读物,中国古代史,
作者: 蔡东藩著,刘洪彬改编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37000版次: 1页数: 212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04511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我看它(蔡东藩的作品)的生命力起码比我的书要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看竖排版繁体字的“二十四史”呢?不能。就是简体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它是一座矿山,山一样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内含煤铁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丰富蕴藏。
——作家二月河
蔡东藩对历史不但忠诚,而且有感有情,由此他的著作不但博大,更见美感和细腻。
——诗人柏桦
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自两汉一气呵至民国,至今能玩此大器者前不见古人,后尚不见来者,就这一点来说他可称是中国第一人。
——学者罗以民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续,不尚虚诬。
——蔡东藩
内容简介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套。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本人也将这套书珍藏,并时刻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阅读。
从毛泽东浑厚渊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即可反观出蔡东藩作品的价值。二月河说“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个人以为,它不仅可以入门民族历史,更是民族历史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丰富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二十四史等量齐观。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即便这套丛书名号“通俗”,其文字也因为年代的变迁而不再通俗;再加上它的线索有时显得过于繁复乃至芜杂,使得如今许多青少年读者与它渐行渐远。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我们才决定邀请深谙历史的学者,在保留原书基本特色的同时,删除一些繁芜的支线,进行了更贴近时下的改编,以期奉飨大众。
改编前人历史著作,其实早已有之,《柏杨版资治通鉴》堪称典范,各类白话读本、故事读本更难计其数;但改编蔡东藩著作尚属首次。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人。一生共创作了11部、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民国9年这两千多年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
目录
第一部天下归宋
1赵匡胤投军
2马背上的英雄
3拥赵派一石二鸟
4陈桥驿黄袍加身
5平定后周遗部
6杯酒释兵权
7借道平荆襄
8十四万人齐解甲
9 一江春水向东流
10烛影斧声
第二部内忧外患
1雁门关杨业建功
2杨业血溅李陵碑
3半部《论语》治天下
4党项羌抗宋自立
5杨六郎造冰退敌
6澶渊之盟
7西夏建国
8李元昊之死
9狄青昆仑关扬威
10“金匮之盟”成了废纸
11五鬼闹东京
12寇准罢相
13宋仁宗亲政
14蜀、冀农民大起义
15英宗抱病图治
第三部变法风云
1王安石小试牛刀
2王安石强推新法
3王安石两度罢相
4惨烈的西夏之役
5司马光废新法
6新党复辟
7章悖兴狱
8宋徽宗初出茅庐
9蔡京弄权
10徽宗赏罚无常
第四部还我河山
第五部偏安岁月
书摘插图
第一部天下归宋
1赵匡胤投军
话说公元948年,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驾崩,年仅l6岁的太子刘承佑在都城汴(今河南开封)继位。历史上称他为后汉隐帝。各地手握兵权的藩镇欺负隐帝年幼,不听他号令,尤其是河中(治今山西永济)、永兴(治今陕西西安)、凤翔(治今陕西凤翔)三个地方的藩镇,特别嚣张,一举一动近似于叛乱。
隐帝于是派遣枢密使(相当于今三军总司令)郭威率领中央军前往征讨。郭威这个人,本领和野心都很出众,做梦都想当皇帝,这下子掌握了军权,非常高兴。他并不急于进攻河中等地,而在汉水北部的山区扎下了营寨,观望天下动静。
有一天,在中军大营里办公的郭威忽然接到守门卫兵的报告,说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自称是都指挥使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前来投军。郭威非常惊奇,连忙让卫兵领他进来。
这是一个方脸大耳的魁梧青年,郭威一见之下,就非常有好感,开口问他:“你父亲跟我一样,都是朝廷的将军。他现在正在凤翔打仗,你不跟着他,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呢?”
赵匡胤毫无胆怯地看着郭威的眼睛,不卑不亢地回答他的问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原来,出生在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的赵匡胤从小就有雄心壮志。父亲常年在外打仗,赵匡胤年小不能跟随,就在家里玩骑马射箭的游戏。母亲杜氏劝他读书,他就慷慨激昂地说:“太平盛世用文安邦,天下混乱则用武定国。现在兵祸连年,战火纷纷,我只希望练得一身好武功,等到日后有了机会,南征北讨,建立功业,这才算是出人头地,不致虚度这一生。”母亲见儿子夸下海口,笑着说:“我儿能继承祖业,不要玷辱门楣,就是家门的大幸了,还想什么大功名,大事业呢?”赵匡胤则不以为然,说:“唐太宗李世民,也只不过是个将门之子,为什么能成就一代帝王伟业,成为百世明君?我虽然没有大才,也想象他那样干出一番事业,做个轰轰烈烈的伟丈夫。母亲你认为这样好吗?”杜氏见儿子越说越离谱,怒道:“你不要信口开河!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毫无作为,我不想再听你胡说八道,读书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