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

分類: 图书,法律,民法,民事其他法权,
作者: 余少祥 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版次: 1页数: 44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30976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切国家和社会制度不可避免的现象。新时期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凸现,如何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权利,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正的实现。《弱者的权利》通过探究有关弱势群体产生根源、弱势群体现象、各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等问题,全面系统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本书也是我国从人权角度研究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第一本专著。
保护弱势群体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弘扬社会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城。本书从权利角度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指出:弱势群体不仅缘自经济贫困,也缘自因制度、法律、政策排斥而导致的权利贫困。弱势群体保护是倾斜保护而非平等保护,是基于现实的不平等而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即人民不因其弱势排斥在法律保障之外。
作者简介
余少祥,男,法学博士,安徽省宿松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教授,培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青少年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法治新闻》副总编辑等职,编辑作品100余万字,参加过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出版专著《我给牟其中当律师》、《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及文学作品若干,在《法学评论》、《司法研究》、《律师文摘》等发表《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法哲学论纲》、《法治探源》、《论律师职业价值与商业限制》、《新闻自由与舆论监督权》等学术论文十余篇,专业方向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
目录
上篇 社会弱势群体的解释理论——如何认知弱势群体?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
第一节 概念特征
一 经济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二 权利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定义解析
一 应区别“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二 应区别“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
三 弱势群体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四 如何理解弱势群体是一个虚拟“群体”
第三节 构成分类
一 “特殊群体”论与“四种人”论
二 边缘化个体论
第二章 认知社会弱势群体的方法论
第一节 阶级斗争论
一 阶级斗争论的产生
二 阶级斗争论与三维分析论
三 阶级斗争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社会变迁论
一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二 社会分化及其影响
三 群体分化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分层论
一 社会分层的概念结构
二 社会分层与社会控制
三 社会分层的理论阐释
第三章 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三大根源
第一节 制度性根源
一 制度的概念特征
二 制度与利益的联系
三 制度如何造成贫困
四 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法律根源
一 权利不平等的法律根源
二 经济不平等的法律根源
三 实例研究:我国户籍法律制度
第三节 公共政策根源
一 公共政策概念本质
二 公共政策对贫困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一节 弱势群体问题国际现状
一 国家间贫富分化
二 国家内部贫富分化
第二节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产生
一 社会变迁:发生及影响
二 群体分化:形成与危机
第三节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主要特点
一 物质生活极其贫困
二 制度和政策法律是重要成因
三 数量规模十分庞大
中篇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正当性理论——一个权利角度的评述
第五章 政治学理论
第一节 秩序与安全权论
一 必要性分析
二 正当性分析
第二节 权利与人权理论
一 权利理论的诠释
二 人权理论的诠释
第三节 平等权的理论视角
一 政治法律平等的含义
二 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现代:平等权与平等主义
四 我国的经济平等思想
第六章 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权利社会学的阐释
一 权利的社会基础
二 权利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理论
一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权
二 社会救助权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福利权与弱势群体
一 社会福利是一项权利
二 社会福利模式类型
第七章 伦理学理论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解读
一 人本主义思想源流
二 近代人本主义简论
三 现代人本主义的诠释
四 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二节 “仁爱”学说
一 我国古代“人贵论”
二 “仁爱”学说
三 康有为的“博爱”学说
四 “仁爱”思想简评
第三节 关于“正义”理论
一 词义考略
二 正义观念起源
三 现代正义理论的诠释
第四节 关于“公正”、“公平”理论
一 概念辨析
二 主要理论观点
三 公平的实现形式
下篇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基本方略——从理论到实践
第八章 构建弱势群体立法保护体系
第一节 弱势群体立法保护原理
一 立法保护原理论略
二 是平等保护还是特别保护
第二节 弱势群体立法保护新维度
一 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制
二 人权立法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
第九章 弱势群体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法治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原理概析
一 公共政策保护原理简论
二 行政法律保护原理简论
三 “第三部门”与弱势群体保护
第二节 弱势群体行政法律保护新思维
一 社会贫困与反贫困实践
二 贫困文化与人力资本战略
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构
第十章 司法正义:弱势群体的最后屏障
第一节 司法保护之性质原理论略
一 司法保护的性质作用
二 平等保护与倾斜保护
三 我国弱势群体司法保护主要缺陷
第二节 弱势群体司法保护制度构造
一 宪法诉讼与弱势群体权利救济
二 法律援助与弱势群体权利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认知社会弱势群体的方法论
第一节 阶级斗争论
一 阶级斗争论的产生
16世纪始,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改造人类社会、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社会理想出发,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和祸害。当时,贫困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违反理性原则的集中表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贫困是制度的产生——其根源是私有制,要消灭贫困,根本途径在于消灭私有制。约翰•勃雷说:“我们在枚举我们所受的迫害而寻求救治的方法时,切不可忘掉君主政体,乃是现在的社会制度所当然的和自发的结果;所以除非我们能够去掉致病之母和致病之因,亦即社会制度的本身,这一种政体是永不能改的,并且由它产生出来的人类空难和迫害,简直是无法避免的”,“关于不平等制度毕竟要破坏一切公正的政法制度的内在腐败性,历史就给我们以上万的罪证了,”因此,我们有理智的人类,为要得到人类幸福所必需的东西,“就必须摈弃一切要破坏这些东西的制度和行动方式”。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也将社会的种种苦难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如狄德罗认为,作为社会制度,最重要的是平等和公平,而分配是否公平是国家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不公平的分配将“公把人民分成两个阶级,一个阶级富得要命,另一个阶级穷得要死”,最终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安宁。狄德罗将财产分配不公看作是人掠夺人、人剥削人的产物。他说:“在自然界中,一切的种类相互吞噬;在社会中,各种地位的人相互吞噬。”在《摩拉的侄儿》中,他借这个小伙子的眼睛发现:巴黎有上万张豪华原餐桌和数不清的席位,却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很多人的钱袋装满了金币,甚至多得流到地上,而他却不名一文,于是悲愤地说道:“我经常没有东西吃,并不是好的秩序啊。这是何种的鬼制度,有些人吃厌了一切东西,而其他的人也有像他们一样的紧急要求的胃口,像他们一样不断要素的饥饿,却没有东西放在牙齿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