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养生十二说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中医保健,
作者: 曲黎敏著
出 版 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24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11834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国学大讲堂主讲国医绝学《黄帝内经》系列。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现象入手,解读《黄帝内经》的养生大智慧以及儒释道三家的养生理念和秘诀。具体而微、平易近人中直透事物本质,潜藏洞藏生命的力量。
我们的身体不是被动的行尸走肉,而是充满智慧、最无为又最自足的开放系统。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只要我们因循自然天道的规律、因循人体的本性生活,就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健康,颐养天年。人身的和谐、生命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根基。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医道、中国文化与文明追求的至高理想。
相关影视精品推荐: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内容简介
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本性天真,处于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格局之中。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最精确、最自足的自组织结构,凭借其自身的能力,以无为的方式达到非常有为的状态。所以,所有的疾病都是人违背人体的本性自造的,所谓“积劳成疾”、“习性造瘸”,直至不能尽享天年。只有在了知了人体的本性之后,我们的生活与生命才能真正改观。
本书从日常生活中尽人皆知、司空见惯但往往不明就里的种种现象和细节入手,以国医圣典之最《黄帝内经》的理论为基础,详细解说男人女人的生命节律:一年二十四节气、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自然与人体规律以及养生要诀;如何对待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们的“人生四惑”酒色财气;“三离症”、情志瘸、忧郁症、亚健康等当下常见病症的中医对治法,等等。
作者融会贯通《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医学经典的要义、儒释道三家的养生学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灵动、透彻地阐释“医道即生存之道”的究竟,表明中医不仅是救人之术。更是解决人类生命困境之道。
古人说,学医“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医学是生命之学,它不仅是帝王之业。而且是大功德、大慈悲。本书无论是分析医理和医道。还是传授具体的养生智慧和方法,均以关爱身体、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为指归。这是一本充满人性关怀的书;是一本让你回昧无穷、福至心灵的书:是一本赋予你内在的沉静力量,敞开和谐美好人生的书。
目录
第一讲从生活到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引子:日常生活中的“道”
从《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学中医就是学“道”,学道就是学方法
第二讲一天之中如何养生
子时(23:00-1:00)好好睡觉
丑时(1:00—3:00)养养肝血
寅时(3:00—5:00)要“肃降”
卯时(5:00~7"00)应大便
辰时(7:00~9:00)要吃早饭
巳时(9:00~11:00)如蛇
午时(11"00—13:00)小睡片刻
未时(13:00~1 5:00)吸收精华
申时(15:00—17:00)好好学习
酉时(17:00~19:00)“肾”最重要
戌时(19:00~21:00)要快乐啊
亥时(21:00—23:00)阴阳交和
第三讲中医,说远并不远
引子:从故事讲起
“巫文化”和“史文化”
中医与占卜
《黄帝内经》为什么用“黄帝”命名
研究医学为什么要研究女性
两本秘笈——《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第四讲本性最天真
小孩子生而神灵
病是造出来的
怎么才能不生病
女七男八:女人男人的生命节律
男女有不同
修炼有真伪
第五讲随着节气调情志: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为什么叫四气调神
春季发陈
夏天一定要出汗
秋天“与鸡俱兴”
冬天“无扰乎阳”
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六讲谈谈中医的五藏
中医讲五藏——“意象”思维
五藏与五行
《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
第七讲讲讲人的五脏六腑
五藏
六腑
第八讲经络与养生
引子:洗脚与养生
经脉与阴阳
经脉的循行规律
奇经八脉是关键
头发胡须和奇经
奇妙的穴位
第九讲疾病与治疗
中医与亚健康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百病生于气
情志生克法
忧郁症的治疗
人为什么会生病
中医怎样治病
第十讲儒释道养生
人的寿命有多长
人活不到自然寿限的原因是什么
儒家——生活对洽法
佛家——宗教对治法
道家——法自然
道教与养生
外丹与服食
内丹与房中
脑部的保养
第十一讲中医与流行病
中医会算命吗
中医,在与流行病的抗争中发展
第十二讲天天养生与求医问药
举手之劳养生小窍门
寻医问药的学问
摆脱医药对你的控制
结语有感恩的心,人就幸福
附录妙文分享
儒释道的性论
儒释道的生死观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作者专访国医圣典,给予我们无尽的爱
媒体评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圣典,中医的所有理念都源于这本经典。没有它,中医就成了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它崇尚的是“医道即生存之道”,它强调的是对我们人类本性的深刻认知。大道从不远人。它始终熨贴我们的生命,绘予我们无尽的爱。
如果读了这本书。能让大家都爱我们伟大的中医,都爱那些圣人的经典。让中医药文化这个几近衰老而又睿智的老人重新回到我们身边,护佑我们。并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生将多么美好。
——曲黎敏
书摘插图
第一讲从生活到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引子:日常生活中的“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就是“买卖”,做企业就是做买卖,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这个问题跟《黄帝内经》中医文化的理论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文化里面,所谓的“东”代表的是“木”,“西”代表的是“金”,“北”代表的是“水”,“南”代表的是“火”,中央是“土”,这就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理论概念:“五行”。简单画一下,就是上面这个图,在我们以后的讲课当中,会经常涉及到这个图的内涵和外延,会把这个图所包涵的广阔的涵义逐渐完整地体现出来。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都是涵盖在这个图里面的。
那么,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呢?以五行所具体代指的实体来讲,木和金都是可以盛纳之物,而火和水在远古是很难盛纳在器皿当中的,所以呢,一定是“买东西”而不能是“买南北”。进一步讲,以五行所代指的应象来讲,术、东方代表生发,金、西方代表收敛;而火、南方代表输布,水、北方代表收藏——因此,从做买卖的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要买卖的东西,主要是看中它具有的性质:比如说办朝阳产业,就是看中它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性质。要不然就是做具有收敛、聚集性质的买卖,比如能源类产业。可以使你赚大钱。而火的象是什么呢?是永远在发散!比如慈善活动,就是要向外输布,无私地给予。北方的“藏”的意义是什么呢?“藏”是你认为这个东西很好,所以你才会把它收藏起来。比如说收藏品,这是你不应该拿出去买卖的东西,是你喜欢的东西,特别心爱的东西,你要藏起来的东西。
其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读经典,还有一种就是从实际生活中去体证。刚才讲的“买东西”这个例子。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中国人买卖的是文化,是生发和收敛的性质;而西方人呢,他们着重买卖的是“物”。所以呢,中国人只可以买卖“东西”,不可以买卖“南北”,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就是都知道是去买东西,可是呢,真正的理在哪儿,却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学习中医,学习《黄帝内经》这本书,好像看着很难,可实际上只要你懂生活,生活的道路你走明白了。很多类似的、相关的事情所蕴含的道理你也就明白了,中国文化就是这样。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还有一点,比如说“南、北”,可以在感情上应象为“热情似火”和“柔情似水”,两者都是你花钱买不到的东西,是不可以进入到买卖层面的。所以呢,现在“东方”这个概念就谙熟于心了。东方代表着生发。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的东方,就是重文化、讲文化的;而西方代表着收敛,所以西方社会是重物质的。
再说说五行,木在中医里代表肝,火代表心,金代表肺,水代表肾,中央土代表脾胃。肝(木)就是要生发,心(火)就是要疏布,所以心脏从来不会说因为搏动得累了,就会歇一会儿,它要是歇一会儿人就死掉了,心脏永远在那儿跳动着。还有呢,肺(金)主收敛,肾(水)主收藏。
在中国古代,我们说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现在我们却说“金木水火土”,从这里面就很明显地看出古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古代思维是“木火土金水”,这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有运动的、活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人们言行举止中体现的都是文化,重视的是生发,从“木”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是重物质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五行都是从“金”开始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都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上面的内容算是一个引子,一个抛砖引玉的开场白。相关的内容在我们后续的数讲中会经常提到。从《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现在咱们就开始进入正题——从《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养生的含义:养生发之气
“养生”,我们要养的这个“生”是什么呢?前面说到过的,“东方”主生发,我们养生,养的就是东方,这才是养生之道。相应的,“南方”:我们要讲养长之道;“西方”:我们要讲养收之道;“北方”:我们要讲养藏之道。强调养生之道,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生机的问题。做一个企业最关键的也是在于生机问题,有生机就有希望,“生”是最重要的,养的就是这个“生”,养生发之气。
学习《黄帝内经》的重要性:生命之学才是帝王之业
首先我们看《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
《黄帝内经》在中国传统经典当中地位独特,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本以圣王的名字命名的书。
跟它相比,有一本大家都知道的书,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易经》。可是,《易经》只叫《周易》,而没有被称作《文王经》。说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家都要学《易经》,《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为什么这么重视它?因为《易经》是“人更四圣,世历三古”的杰作。“人更四圣”是说,在一本《易经》里面,有四个圣人都作过文章。首先是创立了八卦的伏羲,然后呢,是作了六十四卦的周文王,第三个圣王是作了爻辞的周公。周公不是王,但如果你学习过儒家的知识,就会知道孔子力倡要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之礼,由此可见周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一个大圣人就是孔子。孔子作了系辞。四个大圣人智慧的结晶,足以突显《周易》在传统经典中的地位。“世历三古”是说伏羲是上古先民的代表,周文王和周公是中古先民的代表,孔子是下古先民的代表。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但即使是这样,《易经》也没有以圣王的名字来命名,而只有《黄帝内经》享受了这样的殊荣。
也许有人会问,中医的经典《神农本草经》不也是以圣王的名字命名的吗?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和《黄帝内经》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上,因为《神农本草经》基本上只讲药,很少论及医理、文化。周文王之所以没有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易经》,我想是因为他不想夺像伏羲这样的前人的功劳,这也是文王的圣德所在。《黄帝内经》以圣王的名字命名,这就说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了,生命之学才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黄帝内经》:教人如何“内观”
《黄帝内经》所讲的学问,其实是最为寂寞的学问。一提起讲国学,那就是《易经》、老子、孟子、孔子……四书五经全都在讲,而《黄帝内经》很少会被提及。
拿《黄帝内经》和《周易》等书来比较,《周易》是教人向外看,而向外看正是人的习性。人都喜欢向外看,人都是被欲望所驱使的,人们都习惯了向外看。人的身体本身可以满足这种向外看的能力,所以身体本身内在的东西就被忽视了。
大家都知道《易经》里面有“卦”,现在一般都把这个“卦”看作是“算卦”的“卦”。其实不是!最初所以叫“卦”,意思是把一个事物画成图形给挂起来,让你一眼就能看明白。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象”的问题。所以呢,《易经》并不是很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会看画,会看象(相),你就能够学懂《易经》。比如说,《易经》的八个卦是怎么取象的呢?是先取两个象,阳爻一和阴爻—。,断线为阴爻,实线为阳爻。按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实线是代表男性生殖器,断线是代表女性生殖器,其实就应该这么理解,区别阴阳之性就是区别男性和女性的问题,男女站在一起,生殖器的不同一目了然。三根阳爻为父,三根阴爻三三为母,所有的卦象都是在让你能接受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先有了父母,父母存在的意义大家都懂。父母这两个卦象是基本卦,由这两个基本卦交错而生出三男三女,加在一起就是八卦,卦就是这么画出来给人们去认识的,它们之间再怎么配,会产生什么新的象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用人体、人事来说明的。
《黄帝内经》是教人们向内看,即“内观”。《黄帝内经》阐述了最高明的向内看的道理、方法,它不像西医是采用解剖的方法。所以中医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打开身体,就能得知人体内在的气血是什么状态。那么中医是凭借什么去看的呢?就是凭借着“道”,凭借着“象”去看的,凭借着“象”所涵盖的内外、表里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去判断的。所以中医对医者的要求很高,《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有着“自古圣贤皆寂寞”的遗憾的,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它,这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向内看”为什么很难呢?自古以来,人们都存在认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认识不清。西方的弗洛伊德学说主导了人类整个20世纪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的自信心受到过三次深深的打击。第一次是在天文学领域,原来人们执著地认为孕育了人类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是天文学的发展告诉了人们,地球只不过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个分子而已,人的自信便严重地受挫了。还有,一直到了19世纪,人们还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用雄辩的事实告诉了人们:人不是万物之灵,人跟动物有着在进化上的相通性。人和动物,比如说大猩猩,在基因上的差别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在这里,人的自信又一次受到了打击。第三,人最后的关于自己尚且还了解自己的自信也被弗洛伊德打击了,他告诉大家:“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变化在驱动着。所以呢,向内看很麻烦的,每个人都有着那种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不愿意向内看。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同时呢,向内看都是痛苦。一旦你满眼都是生老病死,恐怕就会像释迦牟尼一样出家了。不愿意向内看、不忍向内看,这都是由人的惰性决定的。向内看的问题,其实对于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来说,都是一个最高的目标,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就是你怎么能够跟天、跟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的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的境地。
所谓“至善”,说的就是你跟自然的和谐度的问题。举个浅显的例子,现在的年轻人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生子,偏到了人生的秋天、气机处于收敛状态的时候再去结婚,这样人生的整个程序就都被打乱了,这就叫与天、与自然的不和谐,就会出现健康的、社会的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医讲的是一个“因天之序”的道理,就是你要顺着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天道顺序,万事万物都要顺从,包括人体。
《黄帝内经》:最基础又最高妙的学问
《黄帝内经》这本书的学问,是最基础的,又是最高妙的。
为什么说是最基础的呢?可以这样理解:医学涉及到的对象是所有经典理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因为所有的思想都是从人类身体里面发出的,你不能排斥掉你身体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最高深的学问,就是研究人的学问。有很多人讲过《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其实很难讲得透彻,为什么?比如讲到“人格之善”,它最终是要落实到人心灵的“静”与“定”层面的,那心灵的“静”与“定”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就必须要涉及到中医的理论了。中医讲健康源于气机的平和,生病是由于气机的太过或不及,比如说肝火太旺,就会发脾气,你的心就不能平静。肝属木,心属火,心火旺上去了,不能收敛,没有制约,就会心烦意乱,那么做事就急躁,又怎么能“静”和“定”呢?再比如,如果你肾精不足,肾属水,肾精不足的话,做事就没有精神。因为肾精不足,气血都上不了头部,做事情、思考问题就不周全,决策就容易失败。
我听说有一家企业,都在让员工做一个有意思的练习,练习“泰山崩于前而不乱”,就是任何事情来了都要非常地镇静。可是,要想做到这样,前提是人的肾精一定要充足。在生活中,大家会发现真有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那就是婴儿。只有婴儿能不乱,咱们一般人都不行了,早都耗散得差不多了,别说是“泰山崩于前”了,拍一下桌子都可能被吓得一哆嗦,对吧!这是肾精不足,胃气大伤的表现。只要一拍桌子,听见门一响,自己就一激灵,这全是因为身体出问题了。关于这些,以后我们慢慢都会讲到。为什么婴儿“不乱”?因为他不知道害怕。为什么不知道害怕呢?《黄帝内经》开篇第一段话就讲了,只有精足才不“善恐”。所以老子最注重两类人,一类是少女,一类是婴儿。《道德经》说过要是把一个婴儿放在老虎嘴里,婴儿都不会害怕。我们经常听说,狼、老虎等野兽会把一个孩子养大,没听说过哪个大人能和野兽共处吧?小孩子不一样,老虎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大猫,跟他玩的,他才不会怕呢,他咯咯一笑,老虎也放松,对不对?以后我们还会讲到婴儿精足都是有体征的,在身体上都是有表现的。所以,公司企业要想员工能“泰山崩于前而不乱”,首先要把职员的身体都调得“倍儿棒”,让员工们吃得好好的,不许他们减肥,天天锻炼身体,他们的精足起来了,肾收藏的力量强了,就可以做到遇事不慌张了。中医还讲“习能胜恐”。就是习惯可以战胜惊恐。比如经常在外面放个炸弹什么的,天天让他们听,听着听着他们就不慌乱了,就习惯了。经理天天拍桌子瞪眼睛,时间一长,员工们就不害怕了。中医学讲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即如何去顺应自然,达到至善。这才是最高妙的。医学应该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